(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
建平县罗福沟乡的高标准农田,秋色绵延,杂粮丰收。 盖世颖 摄
![]()
建平县宇丰公司生产车间的智能生产线,在秋收后进入生产旺季。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建平县委宣传部提供
![]()
建平县朱碌科杂粮基地上空,无人机喷施肥料。
![]()
建平县怀志杂粮的直播间设在车间,主播向网友介绍富硒小米。
本报记者 张辉
核心提示
深秋的建平,天高云淡。天秀山巅,流云舒卷,俯瞰脚下万亩杂粮田已颗粒归仓,田野在休憩中静待新的轮回。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在这片土地上交融——物联网设备在沃野中,持续追踪着土地的墒情;农产品加工车间的智能生产线,将新收的金黄小米转化为营养米粉;富硒杂粮产品,通过网络直播间销售,走进千家万户。
作为国家级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杂粮主产区,建平县成功地将传统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与现代数字技术的澎湃动力深度融合,推动杂粮产业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跨越,从单一分散种植向全产业链融合的升级。全县近300万亩耕地,连续8年粮食产量稳居20亿斤以上,“中国杂粮之乡”的金字招牌愈加闪亮。随着“建平小米”“建平红小豆”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声名远播,这颗塞北明珠,正将杂粮产业从地方“土特产”锻造成闪耀的“金名片”。
科技赋能 种植走上智慧路
建平杂粮的“蝶变”,始于田间地头的技术革命。良种良法,奠定丰收基石。建平县深谙“种子是农业芯片”的道理。近年来,县里主动与中国农科院、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引进、培育优质高产杂粮新品种。建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每年引进的新品种数量从几十个跃升至今年的160余个。在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科研人员像选拔优秀运动员一样,精心筛选着最适合建平水土的“种子选手”。
“不久前收割的这片地,种的是新引进的‘天粟7号’,抗除草剂,省工省力。以前,光间苗就能把人累弯腰,现在好了,不用间苗了。”在朱碌科镇一片已收割完的谷子地边,种植大户王海丰脸上洋溢着笑容。他口中的“天粟7号”,和“天粟1号”一样,是建平县引进的抗除草剂谷子新品种,成功填补了当地谷子化控间苗技术的空白。建平县农业推广中心潜心研究的“谷子覆膜机械穴播创新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荣获省农业科技贡献一等奖。如今,建平杂粮良种覆盖率高达98%,为产业腾飞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智能农机,重塑生产场景。行走在建平的广袤农田中,精准农业的图景扑面而来。“你看那片地里的线,笔直一条,靠的就是它。”农机手李师傅拍了拍身旁装备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驾驶室,“设定好路线,它自己就能走,精度能达到厘米级,晚上也能干,人轻松多了,地还种得更‘明白’了。”北斗导航与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让拖拉机化身“智慧铁牛”,作业精度可达±2.5厘米,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将作业时间从每天8小时延长至24小时,实现了增产与增效的双赢。
不仅如此,无人机植保、卫星遥感监测、智能水肥灌溉等先进技术也已在这里试点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效率高、用量省,还能减少环境污染;遥感技术如同“天眼”,实时洞察作物长势;智能灌溉系统则按需供水肥,让每一滴水肥都发挥应有的效用。
节水滴灌,改变灌溉体系。辽西丘陵,十年九旱,曾经重度制约建平农业的发展。如今,一张由84万亩膜下滴灌田织就的“巨网”,改写了这里的农业叙事。
秋收已过,辽西大地马上入冬。朱碌科镇的一片示范区里,埋设于地下的滴灌带已完成这一季的使命。农民老张走在收割后的田埂上,脚下是覆着薄霜的土地。“别看现在静悄悄的,这地底下看不见的‘毛细血管’——滴灌带,可是今年丰收的大功臣。”他告诉记者,就是靠这套“水井+主管道+滴灌带”的智能灌溉体系,缓解了过去的“望天田”靠天吃饭的难题。“从前大水漫灌,水啊肥啊,跑冒滴漏一半多。”老张回忆,“现在这‘细水管’直接把水肥精准送到庄稼‘嘴边’上,一滴都不浪费。”这套灌溉系统不仅让作物在整个生长期“喝”得精准、“吃”得均衡,更在秋后显露出更深层的价值——土壤不板结、地力更饱满,为来年春播蓄足了后劲。稳粮与节水在此实现了“双赢”,这条新路,为更多干旱地区的农业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链式发展 精深加工身价增
如果说科技种植让建平杂粮“生”得好,那么产业链的延伸则让它“走”得更远、“身价”倍增。
加工集聚,打造产业联合体。时间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种粮容易卖粮难”是建平农户的心头之痛。一批有眼光的杂粮经纪人挺身而出,涉足加工,开拓销路。至2000年左右,朱碌科镇杂粮加工小作坊遍地开花。2006年,建平县审时度势,在朱碌科镇建立起大型杂粮批发市场和杂粮工业园区,吸引了绿珠、源丰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开启了建平杂粮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之路。
如今的朱碌科杂粮工业园区,车水马龙,生机盎然。这个规划面积5000亩、总投资2.15亿元的园区,集科研、生产、加工、电商、物流、交易于一体,如同一个强大的产业“磁场”。目前,园区已落地企业43家,投产36家,涌现出龙头企业3家、合作社5家,注册品牌16个,荣获有机认证4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个,带动农户1.2万户,助农增收1200万元。
龙头引领,带动收益倍增。“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目前,建平县已有怀志杂粮、永乐食品、辛氏米业等杂粮加工购销企业90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市级25家。这些“领头雁”带动了6.5万农户深度融入产业链。全县杂粮年设计加工能力达80万吨,实现年产值45.2亿元,利税6.55亿元,吸纳近千人就业,形成显著的产业带动效应。
走进建平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可以直观感受“转化”的魅力。在永乐食品的生产车间,红小豆经过多道工序,变身成为香甜细腻的豆沙馅,身价陡增。隔壁的辛氏米业车间里,小米经过低温烘焙、超微粉碎,就成了即食营养米粉、小米粉。“我们从最初卖原粮,到现在开发出小米营养粉、即食粥料、杂粮代餐粉等几十个产品,价值提升了3到5倍。”辛氏米业负责人介绍,这条“从田间到餐桌”的精深加工之路,让建平杂粮实现了从“论吨卖”到“论克卖”的增值。
杂粮集群化发展还催生了完善的配套产业。包装印刷、冷链物流、检测服务等企业环环相扣,形成了“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的闭环,产业韧性不断增强。
融合创新 走出“深闺”天下知
酒香也怕巷子深。建平县深谙此理,以创新的营销模式和多元的产业融合,不断擦亮“建平杂粮”这块金字招牌。
电商赋能,走上销售“快车道”。建平县积极拥抱互联网,大力发展电商产业。以怀志杂粮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在阿里巴巴、京东、淘宝等平台销售业绩斐然。2024年,建平杂粮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亿元,销售近5万吨。创下了29.5小时内销售50吨朱碌科有机小米的纪录,累计线上销售黄小米超过7500吨。部分优质产品更是远销东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超千万美元,建平杂粮香飘世界。
为巩固电商优势,建平县组建专业运营团队,培养本土电商人才。在怀志杂粮的直播间,主播“小米姑娘”热情洋溢地向网友介绍着手中的富硒小米:“家人们看,这是我们建平的特产,熬出的米油特别厚,营养丰富……”由产业联合党委牵头,党员带头成立的直播团队更为活跃,“网络销售”“线上直播”等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将建平杂粮的生动故事和优良品质直观地传递给全国消费者。
节庆搭台,唱响品牌“最强音”。自2021年首届建平杂粮节成功举办以来,这一节庆活动已从单纯的“丰收庆典”升级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形成了“以节促产、以产兴节”的良性循环。杂粮节期间,产品展销、文化体验、技术交流、招商推介等活动精彩纷呈,极大地提升了“建平杂粮”的公共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三产融合,拓展产业“新维度”。建平县并未止步于“种”和“卖”,而是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一方面,用好红山文化资源,将杂粮产业与文化旅游巧妙结合,开发杂粮文化体验园、杂粮美食节、杂粮手工制作等项目,吸引游客进行沉浸式体验;另一方面,与学校合作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们了解杂粮的前世今生,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我们正在规划一条‘杂粮之乡文化体验游’线路,让游客不仅能看红山文化,还能参观现代化加工车间,亲手磨一碗小米面,尝一尝杂粮宴。”建平县文旅部门负责人说。“农业+文化+旅游”的模式,不仅丰富了杂粮产业的内涵,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据统计,杂粮产业已带动建平县6.5万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超过5000元。产业兴旺带来了乡村的全面进步,人居环境改善,社会发展和谐,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在建平大地徐徐铺展。
建平杂粮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考验。如今,建平县正以数字农业为引领,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种植技术,提升加工工艺,着力打造集品种研发、品牌创建、示范生产、精深加工、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同时,还深度挖掘红山文化内涵,力求实现农业与文旅的更深层次融合,并继续完善电商物流体系,壮大经营主体,拓展国内外市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