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明日立冬,无论再忙,记得:1不看,2不吃,3不放,4不快!别大意
#头条媒体人计划#明日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标志着冬季正式拉开序幕。民间素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但在这个季节交替的敏感时期,养生更需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健康理念,提醒大家牢记“1不看、2不吃、3不放、4不快”的立冬禁忌,为身体筑牢健康防线。
![]()
一、1不看:避免情绪波动伤阳气
立冬后自然界阳气渐衰,中医认为“怒伤肝,悲损肺”,尤其要避免观看两类内容:一是血腥暴力影视作品,这类视觉刺激会引发肾上腺素飙升,与冬季“藏养”原则相悖;二是过度煽情的悲情剧,冬季本就易发季节性情绪失调,负面情绪可能加重气血淤滞。建议多接触温暖明亮的画面,如自然纪录片或喜剧片,有助维持心神安定。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教授指出,冬季养神应“使志若伏若匿”,保持平和心态才能固护阳气。
二、2不吃:寒凉油腻皆需忌口
1. **不吃寒性食物**:螃蟹、苦瓜等大寒之物会加重脾胃负担。江苏中医院近期接诊多例因食用螃蟹引发腹痛的患者,其消化科主任强调:“立冬后人体阳气内收,生冷食物易导致寒邪直中肠胃。”建议多食山药、南瓜等温补食材,烹饪时可加入姜片调和寒性。
![]()
2. **不吃肥甘厚味**:红烧肉、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会加重代谢压力。营养学家李敏提醒:“冬季运动量减少,过量摄入油腻食物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推荐用白萝卜炖羊肉替代,既满足进补需求又易于消化。
三、3不放:居家细节关乎健康
1. **不放任熬夜**:冬季宜“早卧晚起”,晚上11点前入睡有助于阳气潜藏。上海睡眠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立冬后失眠就诊量增加30%,与作息紊乱密切相关。
2. **不放松保暖**:尤其要注意脚踝、后颈等易受寒部位。中医典籍记载“风从项后入,寒从脚下生”,建议穿高领衣物并用艾草泡脚驱寒。
3. **不放纵烟酒**:冬季门窗紧闭,烟草烟雾不易消散,而酒精会加速热量散失。呼吸科专家警告:“冬季本就是慢阻肺高发期,吸烟会雪上加霜。”
![]()
四、4不快:慢养生应对气候剧变
1. **晨起不急促**:醒来后先在床上活动四肢,避免猛然起身导致血压波动。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显示,冬季晨间心梗发病率比其他时段高40%。
2. **进补不急进**:膏方调理需循序渐进,突然大补可能引发“虚不受补”。浙江某中医院曾接诊因连服人参导致鼻出血的病例。
3. **运动不剧烈**:推荐太极、八段锦等舒缓运动,北京体育大学实验表明,冬季适度运动组比高强度组感冒率低60%。
4. **情绪不急躁**:冬季日照减少会影响血清素分泌,可通过书法、插花等慢活动调节情绪。心理学专家建议采用“5-5-5呼吸法”缓解焦虑。
![]()
立冬养生实践指南
1. **食疗方案**:推荐当归生姜羊肉汤,适合手足冰凉者;阴虚体质者可选用百合银耳羹。中国药膳研究会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者慎用含糖药膳。
2. **起居调整**:北方暖气房注意加湿,湿度保持在40%-60%;南方可使用电热毯预热被窝,但入睡前需关闭。
3. **疾病预防**:心脑血管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哮喘患者外出佩戴口罩。据统计,立冬后两周是流感爆发期,建议重点人群接种疫苗。
在这个“水始冰,地始冻”的时节,遵循传统养生智慧并非迷信,而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冬季适当调整生活方式能显著降低多种疾病风险。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冬三月,此谓闭藏”,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践行这些养生禁忌,平稳度过季节更替的关键期,为来年健康积蓄能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