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
□彭忠富
著名历史学者李怀印的新作《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包括《中国何以崛起: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与中国的“元实力”》等9章,以200年宏阔视野,立足地缘战略、财政构造、政治认同三大核心变量,勾勒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壮丽图景,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部兼具历史纵深感与现实洞察力的权威读本。
长期以来,西方学界惯以“冲击—反应”模式诠释中国近代历史,将中国现代化视为对西方挑战的被动回应。本书打破这一窠臼,指出中国自19世纪50年代开启现代化进程,本质上是中华文明面对工业文明冲击时主动求索、自我革新的自觉实践。李怀印以“地缘国家—主权国家—工业国家”的演进脉络为主线,揭示中国现代化并非简单复制西方经验,而是植根于自身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的创造性转化。
书中对晚清历史的重新解读引人深思。不同于以往“丧权辱国”的单一表述,作者强调,尽管晚清在列强冲击下丧失部分主权,却凭借中华文明的韧性与清朝前期奠定的疆域基础,成功维持了领土与文明的完整性,为现代中国的形成保留了核心地缘空间。这一视角凸显了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独特优势——既非纯粹的民族国家,亦非传统帝国,而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超稳定结构”,为后续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向心力。
李怀印提出的地缘战略、财政构造、政治认同分析框架,为理解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清晰的理论坐标。地缘安全是现代化的基础前提,从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到当代对陆海统筹的重视,中国始终将领土完整与战略安全置于首位;财政构造是现代化的动力机制,无论是洋务运动的官办企业、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动员,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改革,财政能力的提升与制度创新始终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政治认同则是现代化的凝聚力量,从清末“五族共和”到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政治合法性的构建始终与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紧密相连。
本书以理性笔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成就与挑战,展现出鲜明的辩证思维。在肯定晚清洋务运动、民国主权国家建设、新中国工业化奠基等历史功绩的同时,也不回避改革前30年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市场化转型中的阵痛,以及当下大国竞争中的外部压力。作者特别强调,中国现代化的每一次突破,均源于对“问题导向”的坚持——从19世纪“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器物变革,到20世纪“制度重构”的国家转型,再到21世纪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布局,始终以解决中国自身问题为核心。
书中对“元实力”的阐释颇具新意。所谓“元实力”,即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内在优势,包括辽阔疆域、庞大人口、儒家文化中的入世精神、高度同质的文化认同等。这些要素与现代国家治理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竞争优势:既能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应对重大挑战,又能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正如作者所言,中国现代化的成功,本质上是“文明传统与现代性的创造性融合”。
中国的现代化,是古老文明与现代世界的一场对话,是历史规律与实践智慧的一次合谋。这部著作的价值,在于让我们在历史的长卷中看清来路、认准方向,从而更有底气地走向一个属于中国、也将影响世界的现代化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