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山东发布
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主要负责同志等解读《山东省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6—2028年)》等4个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并回答记者提问。
![]()
![]()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在推动机器人产业壮大,以及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等三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省工信厅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引导和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
李英峰:机器人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极,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作为山东工业体系的支柱力量,其创新能级直接关系到全省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打出一套“强创新、优生态、促转型”的组合拳,具体举措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聚焦产业创新发展,激活企业“主引擎”。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独角兽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不断壮大产业科技创新主力军。在机器人产业领域,超前评估考量、引育项目、培育企业,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方向,集中力量突破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技术瓶颈。在三大传统产业领域,建设一批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带动产品迭代升级,持续推动产业能级跃升。优化服务供给,高标准建设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方案设计、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二是深化数智绿色转型,培育竞争“新优势”。以数智赋能和绿色转型为抓手,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在智能化升级方面,推动机器人产业与三大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将具有先进技术、创新模式和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应用场景纳入“工赋百景”揭榜挂帅项目范围,按规定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在现代冶金领域推广智能冶炼、无人仓储等应用场景;在现代食品领域打造智能生产线和全链条溯源系统,建设5个以上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在轻工纺织领域发展柔性生产、个性化定制模式,研发具备自感知、自决策功能的智能纸机。在绿色化发展方面,支持碳捕集封存、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在现代冶金等行业示范推广,打造20家以上国家级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绿色生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是优化产业生态布局,凝聚发展“向心力”。强化资源统筹和政策协同,营造创新发展良好环境。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在机器人领域推动建设3-5个工具软件平台,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在传统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世界级现代食品、轻工纺织、先进冶金产业基地。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技术攻关。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技术交流、政策培训等活动,引导企业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会同有关部门细化落实举措,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推动机器人产业成为山东新的产业增长极,推动三大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为全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
齐鲁晚报记者:
滨州市在现代冶金、轻工纺织、现代食品等领域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请问滨州市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抓好行动计划的落实?
![]()
屈跃宽:近年来,滨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号任务”,加速构建“政府主抓、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科创生态,“魏桥崛起”“京博模式”“愉悦速度”等一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践案例不断涌现。特别是,滨州市通过与省科技厅深度战略合作,深化实施“厅市会商”机制,不断将科创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一是“矩阵式”政策布局。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科技激励机制若干措施》《科技创新成果评定办法》等政策文件,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生产线”。积极承接山东省17个领域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明确三年内实施166项技术攻关任务,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条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1位。“十四五”以来,在现代冶金、轻工纺织、现代食品三大领域,累计实施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7项,获得省级资金支持超过2亿元。
二是“高能级”平台支撑。聚焦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全市布局了450家省级以上高能级科创平台、10家省重点实验室。特别是,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于2024年12月获批筹建,成为全省首家由民营企业承建的省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已开展科研项目61项,总经费超过4亿元。愉悦集团全球首创精密织造技术制造心脏动脉血管,已进入临床三期。中裕集团打造全国最长小麦循环产业链,实现膳食纤维、赤藓糖醇、蛋白肽三项“全国首创”。
三是“全方位”环境保障。坚持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推进,建成全省首个“一厅五库五平台”地市级科技大市场,举办“渤海科转赋能汇”系列活动,促成30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经统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0年到2024年共翻了两番,年均增长率达35%。全市“冠军产品”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达84%。绿色印染、铝合金轻量化、纤维材料3个中试平台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名单,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持续提升。
下一步,滨州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好山东省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实施好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行动,推动现代冶金、轻工纺织、现代食品等在内的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更多新质生产力。
一是延深度,构建产业现代体系。 编制《滨州市“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3个省级、6个市级战新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加快数字产业、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重点项目建设,赋能传统产业转型。
二是拓广度,攻坚产业关键技术。围绕滨州“5210N”产业集群需求,推动校企精准对接。加快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建设。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新的科创增长极。
三是增热度,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需求导向”的科技项目生成机制,支持产业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通过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形式,集中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实施高质量市场主体培育行动,打造一批具有产业凝聚力的“冠军”企业。
![]()
香港商报记者: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请问,下一步山东在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哪些思路举措?
![]()
孙海生:“十五五”是山东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正在加紧编制省“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大会部署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完善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建好基础研究特区,推动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科研范式变革,努力产出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深入开展重点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精准组织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芯片、深海开发、先进材料、生物制造、新型电池、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加快引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塑强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充分发挥崂山实验室引领带动作用,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和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开展有组织高水平科技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支持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牵头重大科技项目、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共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高标准建设中试示范基地、概念验证中心,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增强“山东科技大市场”供需对接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基地。
三是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协调机制,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统筹、评价联动,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良性互动。加快培育战略人才力量,强化青年科技人才长期稳定支持,培养造就更多科技领军人才。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推动校院企高层次人才“互聘互用”,充分激发创新创造动力活力。健全科融信综合服务机制,深化科技股权改革,积极发展风险投资、耐心资本,推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深化科技交流合作,高水平建设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上合组织科技创新合作中心等重大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与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倡树“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鲜明导向,加快构建“创新无忧”的一流科技创新生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