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们的肾脏,本质上是一个排毒管道,大概可分为两部分:前半段是肾小球、后半段是肾小管。无论前后那一段堵了/坏了,毒素(或者说代谢废物)就都尿不出来了,尿毒堵在体内就是尿毒症。
肾小管损伤,在咱们肾友里非常普遍:66%的慢性肾脏病、78%的急性肾脏病,以及几乎100%的肾衰竭/小管间质疾病,存在肾小管损伤。
损伤了就想治啊,西药的便捷性比中药好,可是很多医生告诉患者,西医不能治肾小管。
于是隔三差五就有肾友来问我:
“西医西药,真的不能治疗肾小管吗?”
这个问题,问10个肾科医生,大概六七个会回答不能。尤其是问西医,大概八九个会回答不能。
怎么医生的意见还有不一致的?
主要是因为,「治疗肾小管」没有一个公认的门槛,达到什么样的门槛就算是“能治”了呢?
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笨拙地扶着一个篮球,问你:“叔叔,你会打篮球嘛?”大概你会说道:“会呀”。
乔丹于罚球线起飞、将球灌进后落地,问你:“兄弟,会打篮球吗?”大概你只能说:“不会”。
到底是会还是不会呢?这就得确定一下门槛是什么。
今天在这里我只是讲讲:药物对肾小管的改善可不可靠?达到了什么程度?
至于门槛该放在哪里,没有公论,您可以自己定。文章最后我会说说自己的看法,也是一家之言,每个人的期待不一样,算不算能治还是看每个人自己的理念。
首先要知道的是肾小管的特征:
肾小管是一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猛汉」
它的工作量很大,氧气/能量消耗都很大,再生能力也非常强。可能人体在进化过程中,怕这个强势的细胞像癌细胞那样过度增殖,分给它的血管很稀疏、血流量很低、营养供给很少。
面对这么个壮汉,几乎所有致病物质(免疫复合物、糖分、炎症因子等等)在正面都刚不动他,只能断其后路:把它赖以生存的那寥寥几根血管堵住。无论是慢性肾脏病、还是急性(包括中毒、感染、脱水、高血压等等),都是把肾小管的小血管降低血流、严重时直接堵死。
所以治疗肾小管,无非两条路:
一是增加供给,这就需要扩张小血管、疏通小血栓、降低血粘度;
二是减少工作量,这样它就能减小对血氧能量的依赖。
第一条路,有代表性的是一个老牌药物:
阿魏酸哌嗪
这个药物,可以算是西药,其实是草药川芎的提取物,传统药材+现代技术的共同产物。能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动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也常用。有学者做过动物试验,阿魏酸哌嗪能改善大鼠的肾小管。
但是,尚未有人体试验的证据。
没做过人体试验,就能获批适应症?
搁现在很难,但是当年,八九十年代,适应症审批没现在这么严。而且,人家有心血管改善的证据,肾病不批,人家依然能靠心血管上市。调动那么多人力物力做肾病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得花多少钱,当年全国没几家医院有肾科,做这事亏本。再说了,改善肾小管的西药这么稀缺,有一个就得当宝贝供着,人家更没动力去做严格的试验了。
中药的成分大多有一个特点:安全、药力较小、需要联用才作用明显。阿魏酸哌嗪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想预防一下肾小管损害,或是希望病情以后进展得慢点,阿魏酸哌嗪也能起到作用。但如果肾小管的血管被堵死了、急需复通,单用阿魏酸哌嗪很难见到明显的效果。
第二条路,近几年有一个药物进入肾科了:
列净类药物(SGLT-2抑制剂)
这类药物能减少肾小管的工作负担,能耗小了,也就不是那么缺血了,肾小管的坏死速度也就慢下来了。
它的有效(肾功能下降速度减慢)证据非常足,甩开阿魏酸哌嗪十八条街。从动物、到人体,从药企的试验、到各大医院应用后的指标变化统计,全都有,而且有最高级证据(双盲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它的证据强度,在肾内科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但是,没有肾功能提升的证据。
有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列净把一部分透析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提升了三四个单位——但好像没什么人关心这事。
主要是,这不是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这种回顾性的研究,完全可以在发现结果有效之后再发表、发现结果无效就不发表,医院多了、研究次数多了,出现几个有效的阳性结果并非难事。背后不知道有多少无效结果,研究者没有发表。
这也不能都怪研究者。如果医学专业期刊肯接受投稿,无论肾功能有没有提升,作者肯定都是愿意发的。然而期刊也倾向于挑选哪些显示有效的阳性结果,阳性结果关注度更高些,如果是阴性结果,期刊经常拒稿。除非是所有人都非常关心的关键问题,出现阴性结果也有大量的学者关注,那么也能发表。而大多数研究,“无统计学差异”的话就发不出去了。
而且,即便列净真能把肾小球滤过率提升三四个单位,许多患者也不认为这三四个单位就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质变。确实,这样的效果很难称得上什么“挽救尿毒症患者”,而是把透析时间推迟个一年半载。
其他对肾小管有益的西药?
也有,只是普遍还不如这两位。
普利/沙坦的靶点主要在肾小球,对肾小管的保护不如列净。
虫草制剂(金水宝、百令胶囊等等),别说严格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了,就连在宽松的回顾性试验里都经常抽风。而且冬虫夏草能算西药吗?虽说西医经常开。
别的?证据更弱了,错多对少,还是不提了。
第一条路上限更高
第二条路证据更足
改善肾小管的两条路,目前是走第二条路的列净拿到的证据更强些。然而很明显可以看出来,第二条路有其瓶颈——只能让肾小管歇一歇,没有解决血管供应这个根本的、主要的、最大的病变。没有血液,肾小管歇一歇也只是坏死得慢点。
要让肾小管细胞的再生能力发挥出来,必须让这位壮汉吃饱:扩张血管、疏通并恢复血流。阿魏酸哌嗪弱是弱,但它走的这条路没有瓶颈、是一条通天大道宽又阔。
所以,只要有足够多、足够给力的帮手,阿魏酸哌嗪也能见到肾小管恢复的一天。
在活血这条道路上,中药比西药走得更远。西药对肾小球疾病更加强力,中药对肾小管疾病更加擅长。
只是第一条路,中医确实不好拿证据。小证据有很多,大证据不好拿。
医学不是谁拿出了证据谁就是对的,还有药企肯不肯花钱获取证据。随着监管越来越严格,拿到证据所需的资金也成为了天文数字。现在是哪个利益大、哪个经费多,哪个的证据就多。
医疗在这方面和法律很像,穷人打不起官司,遑论上法庭去跟富人拼证据——尤其是打赢了还没有奖励。
有多少中药企业/医院,去做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终究因为资金不足半途而废。他们也不都是那么穷,中医天然不适应西医建立起来的这条赛道,就好像上了法庭讲证据的时候,发现自己和法庭里的人不是一个国家的,语言不通又没带翻译,拿证据的成本是成倍翻升。这里面的规则,大家有兴趣的话我再抽时间详细讲,这篇文章的主题不是这个,赶紧总结了。
笔者的个人观点
我们医院的疗效审查标准,尿蛋白降幅50%、肌酐降幅10%,是有效的最低门槛。因为能走第一条路,我们把肌酐降幅作为疗效审查的标准,而不仅仅是肌酐上涨速度减慢。如果肾小管真的不能治,每次都受罚,医生们早辞职跑路了。
从我们的这个角度而言,阿魏酸哌嗪,或是列净,都只是减慢肌酐的上涨速度,达不到肌酐降幅10%的有效标准。所以,个人认为,目前的西药可以对肾小管有益,只是获益程度还称不上「能治」。
当然,这个门槛该设在何处,没有公论,大家可以持有自己的观点,求同存异,别为这事吵起来。说来也是,这事容易吵起来,于是到现在还没有公论。就算要争论,还请理性发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