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铜市疯狂匠人行逆
2002年铜价从3万飙到8万,商人们都抛售变现,58岁的朱炳仁却倾尽家产,抵押老宅、卖铜件凑钱,在高位囤了125吨铜,分批运到绍兴仓库,还专门加装了防潮设备。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铜艺世家千年回响
没人知道,这个被骂“疯了”的老头,心里揣着的是百年铜艺的火种。
朱炳仁祖上自清同治年间就开着“朱府义大铜铺”,那会儿绍兴城里流传“嫁女的铜,朱家的工”,铜器手艺响当当。
后来抗战毁了铺子,家人改做丝绸,可敲铜的锤子没丢。
父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咱家的手艺不能断”,打小跟着长辈学敲铜的朱炳仁,看着21世纪机器生产把老手艺挤得没活路,心里急得冒火——这门传了百年的手艺,到底咋传下去?
![]()
千万文化豪赌值不值
为凑这1000万,朱炳仁把家底翻了个底朝天:积蓄不够,就把绍兴老宅子抵押给银行;手头的小铜件摆件,不管是客户订的还是自己收藏的,便宜处理了大半。
儿子知道婚房被抵押时红了眼:“爸,那是我和弟弟准备结婚的房子啊!铜价要是跌了,我们一家老小住哪?”
亲友也堵着门劝,叔伯拍着桌子骂他“被铜迷了心窍”,他却蹲在仓库门口摸了摸刚运到的铜块,第二天照常去办了抵押手续。
2003年铜价真就跌了,从8万一路滑到3万,仓库里的125吨铜账面亏了500多万,银行催贷电话没停过,商会开会时有人指着鼻子说他“害群之马”,他也只是每天照旧去小作坊敲铜件,收工就去仓库转一圈,对着那堆“铜山”发愣,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等什么。
![]()
铜筑江南文化印记
守着仓库里的“铜山”,朱炳仁心里早有盘算——他要建一座“江南铜屋”,让铜活起来。灵感从中国古建筑里冒出来,飞檐斗拱的灵动,雕梁画栋的精巧,他偏要用铜复刻出来。2002年底就拉着老工匠、设计师组建团队,图纸改了十七八遍,非要让铜瓦铜梁都带着古建筑的魂。选址杭州西湖边,占地3000平方米,寸土寸金的地方,他说“铜得有个像样的家”。
施工队刚开始就碰了钉子。合页偷偷掺铁省成本,被他拿锤子敲下来:“铜就是铜,掺一丝铁都别想过关!”铜瓦做得薄了,他蹲在工地上盯着烧铜炉:“太薄不经用,得按故宫铜瓦的厚度来,砸钱也得改!”材料筛选、雕刻纹路,他天天泡在工地上,老茧磨破了就贴块胶布,眼睛熬红了就用凉水冲把脸。
![]()
整整3年,仓库里的125吨铜一点点变成屋檐上的瑞兽、梁柱上的花纹,不够又添了25吨,总共耗了150吨铜。2005年铜屋落成那天,飞檐在西湖边的阳光下闪着暖光,屋里摆着2000多件铜艺品,从老铜锁到新雕件,全是他和徒弟们敲出来的。他站在门口贴了张告示:“永久免费开放,进来看看铜的故事。”
![]()
火中熔铜艺术新生
2006年5月,常州天宁宝塔的披铜项目突然起了大火。火灭后,朱炳仁赶到现场,只见烧化的铜瓦顺着屋檐流下来,在地上凝固成一团团扭曲的、带着火焰纹路的怪东西。别人都当废料要清走,他却蹲在地上扒拉了半天,摸了摸那些铜块,突然一拍大腿:“这不就是铜自己想变成的样子?”
原来他突然反应过来,干了一辈子铜雕,都是拿刻刀凿子“减”着做,铜的形状全靠人说了算。可这些熔化的铜液,想怎么流就怎么流,冷了自己凝成各种模样,这才是“加”出来的自由啊!
![]()
回绍兴工作室,他支起大炉子就开试。铜块烧化了倒在铁板上,不是流得没型,就是冷太快裂成渣。调温度,从1083℃试到1150℃;改流速,拿不同粗细的管子倒;换冷却方式,有的拿风扇吹,有的埋沙子里。有次铜液溅手上烫出泡,他甩甩手继续调火候,徒弟劝他歇会儿,他瞪眼睛:“铜都没说话,你急啥?”
折腾小半年,总算摸出门道:1120℃的铜液最听话,顺着倾斜45度的钢板流下来,在水里一淬,那些流淌的纹路、气泡的孔洞,全是天然的造型。他给这手艺起名“熔铜艺术”,一口气申请了上百个专利——这下,刻刀凿子管不住铜了,铜自己会“说话”了。
![]()
铜屋到金顶现代铜建开创者
其实早在2002年囤铜那会儿,朱炳仁就接了杭州雷峰塔重建的铜外衣项目,280吨铜裹在塔身上,太阳一照金光闪闪,成了西湖边的新地标。熔铜艺术一出来,他更来劲了,把铜液浇进建筑模型里,峨眉山金顶铜殿的云海纹、灵隐铜殿的飞天浮雕,都带着铜水流动的自然肌理。
他工作室里摆着个半人高的铜雕《阙立》,像从古墓里挖出来的青铜阙,边角却流着熔铜特有的波浪纹,老匠人看了直咋舌:"这哪是雕的,分明是铜自己长出来的。"还有那组《稻可道》,铜片弯弯曲曲仿着稻田纹理,风吹过似的起起伏伏。
![]()
现在建筑圈都喊他"中国现代铜建筑之父",9所美院抢着开熔铜课,240个名额三分钟就抢光。学生们蹲在熔炉边等铜水,看他拿长勺一浇,说这哪是上课,简直是"看铜跳舞"。
百廿五吨铜载时代重
如今80多岁的朱炳仁,每天还泡在工作室里指导年轻工匠,眼睛不花手不抖,敲铜的锤子抡得比徒弟还稳。西湖边的江南铜屋早成了国家4A级景区,去年游客超百万,光周边文创、餐饮就带火53亿消费,整座铜屋估值超30亿,当年抵押的老宅,现在连铜屋的一扇铜门都比不上。
![]()
熔铜技艺拿了数百项专利,他成了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9所顶尖美院开熔铜课,240个名额3分钟抢光,教材里印着他烧铜的照片。他还设了基金会,徒弟们说“师傅教手艺从不留一手,连熔铜温度的老底子都掏出来了”。
当年那125吨“烫手山芋”,现在成了铜艺界的“活化石”——别人炒铜赚快钱时,他守着铜等它“说话”;老手艺快断代时,他拿铜建屋、熔铜成艺,硬是让千年铜活儿在现代火了起来。如今他常说“铜是有记忆的”,这记忆里,藏着一个匠人拿全部身家赌出来的文化回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