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捏着印着“教育学硕士”的简历,沈阳女孩对着镜头突然红了眼,泪水砸在桌角的薪资单上——那是她唯一收到的offer,郊区学校,月薪2800元,“我每年学费都要10800,读三年花了家里近10万,现在连自己当年的生活费都挣不回来,我就值这点钱吗?”
![]()
她的崩溃像一颗石子,在毕业生群体里激起千层浪。有人晒出杭州的工资条:月薪3700,扣掉800房租和1500三餐,剩下的钱连件换季外套都要犹豫半个月;某师范大学校招会上,学生排队三小时却被告知“简历已收满”,后来才知道岗位只招9人,却涌来200多个求职者;更有人力经理透露,公司一个普通文员岗,收到300份简历,近四成是硕士。
![]()
而另一边,一位本科毕业工作三年的网友算了笔账:“我同学读研三年,现在月薪4000;我干三年攒了8万,月薪5500。”这样的对比,让近年考研热悄悄降温,但招聘会里,好单位的门槛依然卡着“硕士及以上”——不读研,连敲门砖都没有;读了研,却可能面临“学历通胀”的尴尬。
再细算一笔生活账:在沈阳租个单间要800,水电网近200,三餐最省也要1500,2800的月薪刚够填温饱的坑,要是遇上人情往来,还得靠父母补贴。有毕业生苦笑:“饭店端盘子都能挣4000,我读十几年书,想找份对口工作,怎么就这么难?”
![]()
但焦虑里也藏着微光。有人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从基础岗位攒经验;有人扎进考公大军,哪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有人跳出职场框架,尝试自媒体、设计等自由职业。他们没被“孔乙己的长衫”困住,而是在现实里找新的出口。
如今,“学历到底值不值”的讨论还在继续,但更多年轻人已经明白:教育不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却能给人更多选择的底气。如何平衡投入与回报,如何在学历通胀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许才是这代人要答的新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