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刘欢 8月23日早上7时许,小李(化姓)如往常一样起床洗漱,穿上工服,喊父亲老李去上工。 厂子是老乡开的,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主要从事电气电缆加工,规模不大。 小李站在门外喊了几声,老李没有答应。 8时许,工友们发现老李还没上工,走进宿舍发现,他躺在地上已不省人事。 26日下午,经三天多抢救,老李再也没有醒来。其间,亲属们从外地赶来,要为他“讨个说法”。 辖区派出所及时处警,并向蔡甸区综治中心进行预警,发出协同处置请求。 接到预警后,蔡甸区综治中心立即进行研判。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罗少斌组织成立工作专班,要求安抚好死者家属,多方合力化解矛盾纠纷。 老李去世当晚,蔡甸区综治中心联合公安、人社等多部门,组织死者家属和企业负责人进行调解。区矛调中心金牌调解员徐国彬负责调解此案。 徐国彬是当地的解纷达人,曾获评“全国人民调解能手”,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徐国优”。 “那天晚上综治中心里挤满了人,死者家属情绪非常激动。”徐国彬悉心安抚死者家属情绪,详细讲解与工亡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他们依法理性维权。 徐国彬调查发现,双方签订的劳务合同存在瑕疵,公司并没有为老李缴纳社保。他以此为突破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做当事双方工作,唤起众人同乡之情。 随着时间流逝,分歧逐渐缩小。 次日中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当事双方最终达成一次性赔偿协议。家属收到款项后妥善处理后事,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一起亡人纠纷不到24小时即被妥善化解,是蔡甸区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的真实写照。 据了解,蔡甸区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纳入全区重点改革事项高位推进,将原区委、区政府办公楼改造为新的区综治中心,通过“常驻+轮驻+随驻”方式,整合矛盾纠纷化解资源部门入驻中心,未入驻部门以“中心吹哨”方式随叫随到,实现“多方联动、一站解纷”。 “综治中心不被动等群众找上门,而是将解纷关口前移,探索建立矛盾纠纷双向流转多元化解机制。”蔡甸区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万卫平介绍说,属地或行业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重大矛盾纠纷,会及时向综治中心发出预警,申请进行协同处置;综治中心经分析研判发现的风险隐患,在向属地交办的同时也向涉事部门交办,并实行清单管理,及时督办落实。 这项机制在另一起重大纠纷化解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一起108名女工讨薪的案件。她们在蔡甸区蔡甸街道某公司从事快递分拣工作。该公司后因经营不善以及与业务发包公司合作不畅等原因,未及时给女工们发放工资。 今年4月,女工们多次联合起来,集体向公司讨薪。“接到劳动部门反映后,我们立即启动快速反应机制,第一时间介入进来。”蔡甸区人大常委会蔡甸街道工作委员会主任曾义说。 蔡甸街道综治中心协调劳动监察、人社、司法等多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协同化解纠纷。 最终历经3个月共17次调解,专班既为女工们追回了欠薪,又促使两家企业重归于好,实现了多方共赢。 “我们将以实战为导向,持续深入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双向流转多元化解机制,为蔡甸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罗少斌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