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最近北约那边出了个事,比利时国防部长西奥・弗兰肯,在采访里直接说要是俄罗斯打布鲁塞尔,北约“能把莫斯科从地图上抹了”,这话一出来,本就绷得紧紧的俄北约关系又推上了风口浪尖,国际舆论一下子就炸了,俄罗斯更是直接亮出硬家伙反击。
没过几天弗兰肯就赶紧出来澄清,说自己“被媒体曲解了”,还反复强调北约是“防御性联盟”,压根没想跟俄罗斯打仗。
弗兰肯这种又硬又软的操作,到底藏着啥门道?俄罗斯不光骂了回去,还特意晒出“波塞冬”潜航器的测试成果,这又是在递什么信号?这场“嘴仗”背后,到底是媒体断章取义,还是地缘博弈的新苗头?
![]()
这事得从弗兰肯接受比利时《HumO》杂志的采访说起,当时记者问的是个热点问题,“现在给乌克兰送美国‘战斧’导弹,会不会让俄罗斯和北约打起来?”后来《HumO》公开了采访内容,弗兰肯压根没把这种担忧当回事,还说了段远超常规外交辞令的话。
他说布鲁塞尔不只是比利时首都,更是“北约的心脏”,要是俄罗斯敢用导弹打这,就等于跟整个北约宣战。
北约从1949年成立起,核心就是《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只要一个成员国被打,就等于所有成员国被打,其他国家得用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办法帮忙”。
![]()
但76年来,北约官员提这原则时,都刻意避开“毁灭某国首都”这种话,尤其面对俄罗斯这样有核的大国,这话简直是碰“核威慑红线”。
当时的背景本就敏感,俄罗斯之前就反复警告“北约给乌克兰送攻击性武器,只会让冲突更升级”,弗兰肯这话刚好踩在这个敏感点上,外界难免会猜,北约是不是真准备好对俄罗斯下狠手了?
这话传出去还没48小时,弗兰肯就赶紧出来“澄清”了,可他说的话里全是矛盾,反而把争议闹得更大了,先是在比利时广播电视台的采访里,弗兰肯直接把《晨报》的报道骂成“假消息”,说这家媒体“故意剪采访片段,用骗人的标题扭曲我的意思”。
他还原了当时的对话,记者问的根本不是“北约怎么反击常规攻击”,而是“普京会不会用核武器打布鲁塞尔”,他当时完整回答是“普京不会这么做”,理由是“普京清楚北约的集体防御原则,要是俄罗斯敢用核攻击,北约肯定会打莫斯科”。
![]()
“我从没说过‘把莫斯科从地球上弄没’,”弗兰肯在节目里强调,“是媒体断章取义,把‘反击’直接说成‘抹掉城市’,这跟我当时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之后他又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补了两点,明确说北约“没跟俄罗斯打仗,也不打算打”,翻来覆去强调联盟的“防御属性”,想把“攻击性”的印象抹,坚持“采访里的话一个字都不改”,说自己的表述“完全符合北约76年的原则”,只是被媒体“掐头去尾”才闹了误会。
可弗兰肯这辩解,很快就被“证据”打了脸,《晨报》和《HumO》之后都公开了采访原文片段,显示弗兰肯确实说过“能把莫斯科从地图上抹了”,而且前后文也没说“只针对核攻击”,这就让人怀疑了,所谓的“曲解”,到底是媒体的问题,还是他自己没说清楚?
其实这种事在西方政坛不算新鲜,比如2023年德国国防部长说“要让俄罗斯在战场上输”,后来被骂“激化矛盾”,又补话说“输是指军事行动受挫,不是要毁了俄罗斯”,2024年初加拿大官员说“北约该加强对俄威慑”,也因为话说得太冲被要求澄清。
![]()
这些例子都说明,现在俄北约关系这么紧张,西方官员说话得更注意“说清楚语境”,不然很容易让人误会。
弗兰肯这表态还暴露了北约内部的分歧,有些成员国想“说硬话吓住俄罗斯”,另一些却担心“话说太满会断了跟俄的沟通渠道”,这种分歧让外界更疑惑,北约在对俄政策上,到底能不能拧成一股绳?
弗兰肯这话一出来,俄罗斯的反应又快又有章法,没只停留在口头骂,而是直接打出“谴责+威慑”的组合拳,先站出来的是俄罗斯副外长亚历山大・格鲁什科,他接受俄媒采访时,直接把弗兰肯的话定性为“西欧军事狂热的典型样子”。
格鲁什科说,最近有些北约国家老渲染“俄罗斯威胁论”,甚至说话突破“核威慑红线”,这种做法“不光不负责任,还会把欧洲往战争边上推”。
![]()
他还特意提了一嘴,北约一直说自己是“防御性联盟”,可弗兰肯这话暴露了其“攻击性本质”,这种矛盾的说法,只会让欧洲的安全更没谱。
接着俄罗斯驻比利时大使馆发了正式声明,话说得更重,声明里说弗兰肯的言论“明显是挑衅,还完全不切实际”,骂其“荒唐到极点”,还直指这类言论“把欧洲战争集团越来越浓的军国主义狂热,表现得明明白白”。
声明还警告,有这种想法的官员,正在直接威胁欧洲大陆的未来,他们随口说的话,可能会把整个欧洲拖进新的大规模冲突里,而俄罗斯前总统、安全委员会副主席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的回应,更有“威慑味儿”。
他没纠结弗兰肯的话本身,反而在社交媒体上发了条“双关”帖子,嘲讽弗兰肯,暗示“有些北约官员太高看自己,太低估俄罗斯的反击能力”,“顺便”说俄罗斯成功测试了“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还向俄罗斯的“伙伴”道了贺。
![]()
梅德韦杰夫提的“波塞冬”,可不是普通武器,是俄罗斯近年重点搞的“战略威慑杀器”,查得到的资料显示,这款潜航器用核动力推进,最远能跑1万公里以上,还能装当量200万吨TNT的核弹头,专门用来打敌方沿海的重要城市、海军基地这些目标。
而且它能在深海高速跑,现有的反导系统很难拦住,俄罗斯选在这时候说测试成功,明显是对弗兰肯“抹掉莫斯科”的针对性回应,你敢说“毁我首都”,我就用真家伙告诉你,俄罗斯有能力跟你硬碰硬,甚至比你更狠。
这种“骂完再亮家伙”的策略,俄罗斯应对北约挑衅时常用,比如2022年北约多国说要给乌克兰送重型武器,俄罗斯就公开测试了“萨尔马特”洲际导弹。
2023年北约峰会说要“加强东翼防御”,俄罗斯又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了“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这些操作都在传一个信号,俄罗斯不吃“嘴炮”那套,想威胁我,得先掂量掂量我的硬实力。
![]()
这边弗兰肯忙着圆话,俄罗斯忙着亮肌肉,那边比利时军方的一个“硬伤”被媒体扒了出来,让这场言论风波多了点讽刺。
比利时当地媒体报道说,最近比利时好几次有无人机非法闯入领空,虽说军方被允许“击落这些无人机”,但真要动手时却没辙,原因很简单,比利时军方没趁手的无人机拦截武器。
弗兰肯自己接受议会质询时,也不得不承认这尴尬事,“现在军队手里,还没有能摧毁非法入侵无人机的所有必要工具。”
要知道比利时是北约总部所在地,在联盟的集体防御体系里算“核心枢纽”,按说防御能力得够强才对,可现实是,连基本的无人机都拦不住,这种“说硬话却没实力”的反差,让俄罗斯说他“不切实际”,显得更有道理了。
![]()
其实比利时这国防短板,不是独一份,不少欧洲北约国家都有这毛病,根据北约2024年发的《国防开支与能力报告》,虽说联盟要求成员国把国防开支提到GDP的2%,但还有好几个欧洲国家没达标,比利时2023年的国防开支才占GDP的1.56%。
钱不够,装备更新就慢,空军的F-16战机都用了30多年,海军的护卫舰也老了,像无人机拦截系统这种“新装备”,采购计划更是一推再推,这种“嘴硬实力弱”的矛盾,让北约“防御性联盟”的说法,在外界看来有点虚。
除了实力跟言论不匹配,这事还暴露了俄北约关系里的“沟通死结”,冷战时美苏虽说对着干,但好歹有完善的“危机沟通机制”,比如两国领导人有热线电话、定期开高层会,能及时澄清误会,不至于因为一句话闹僵。
可最近这些年,俄北约关系越来越差,好多沟通渠道都关了,双方只能靠“公开喊话”传递信息,这就大大增加了“误会”的概率。
![]()
弗兰肯的话之所以闹这么大,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没私下沟通的渠道,要是弗兰肯能通过外交途径,及时跟俄罗斯解释清楚当时的语境,说不定就不会闹这么大。
说到底,现在核威慑的阴影还没散,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就可能成为点燃冲突的“导火索”,而这场风波,或许能让各方好好想想,比起嘴上说硬话,怎么用理性和务实保住和平,才是更重要的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