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遥想世纪初,从“十五”计划开始,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一直以应对潜在敌人的威胁作为主线,然而最新的“十五五”规划的国防和军队章节,几乎看不到任何对手的身影,就连”十四五“的“练兵备战”都弱化了,在全世界大举加强军费支出的情况下,中国反而提出“勤俭建军”,更重视自身建设。
从中,小镇读出了即将“无敌”的自信,接下来该如何走呢?
如无意外,近期将迎来福建舰的入列,这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艘具备完整战斗力的电磁弹射航母,毕竟特朗普已经公开说要退回到蒸汽弹射时代,可见美国的电磁弹射有多不靠谱。
![]()
而且这次将迎来的是总吨位接近一支完整航母舰队级别的新锐战舰入列,中国以不到1.5%的军费投入,即将迎来航母下饺子的新时代。对比当下的美国,就连航母都无法按时完成保养,甚至有可能将杜鲁门号航母提前退役,从而确保其他航母能够保持战斗力。
相比这些放在明面上的成果,更需关注的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工作风格。如果从献礼角度,福建舰在9月3日、10月1日或者10月25日等日期服役,都会更具宣传性,入列之后也可以继续完成后续工作,但实际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按部就班完成预定计划。
扎实的工作作风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航天领域,11月5日宣布神舟二十号因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正在进行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因此推迟返回。就在11月3日,刚刚通过空间站烧烤展现了强大的航天科技能力,中国航天已经开始关注如何让航天员生活更好,那么其他航天硬科技呢?这说明中国人已经在认真研究如何走向更远的星辰大海,因为在太空生活中,航天员精神健康和物质供给同样重要。
![]()
无论在科技、生产力还是治理领域,中国即将迎来“无敌”的未来,需要提前考虑进入“无敌”时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继续前进。
从个体角度,在各方面实现“无敌”,还要很长时间,10年、20年甚至30年,但评估一个国家政府是否负责任,关键在于能看得多远。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惯性非常大,如果不能提前很久就施加微小的动力缓慢调整,很难完成转向动作,倘若短时间内施加的动力太大,还会面临结构受损的风险。
中国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基于科学提前很久进行长期规划,并贯彻落实。
哪怕在最一穷二白、最困难、外部环境最恶劣的情况下,仍然着眼于未来,制定了非常宏大的战略规划,并为之努力,这话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太难了。
比早在延安抗战时期,当时什么都缺,仍然组织扫盲班,学习到底什么是航母和现代海军作战,甚至还出现了巨舰大炮派和航母派之分,当时的延安困难但绝不闭塞。
新中国成立后,在大多数人还吃不饱饭的时候,就敢于提出“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口号,这可不只是说说而已,是需要抉择和落实的。“两弹一星”大家都很熟悉,在最困难的时候,需要决定继续搞原子弹还是暂时搁置,1961年陈毅说了句狠话“中国人就是典当裤子,也得攒出那声巨响!”,最终“两弹一星”撑起新中国的脊梁。
![]()
现在中国反导能力领先世界,少为人所知的是,在中国还不掌握弹道导弹技术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研究反导系统。1963年启动了“640工程”,研究包括导弹拦截、超级大炮、激光武器等多种反导系统,最终研发出包括7010相控阵雷达等在内的关键装备,虽然因为研发难度和资金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被迫终止,但为后续导弹防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之所以在飞机和导弹之间选择优先发展导弹,这来自钱学森基于中国国情和技术能力的精准论断。钱学森作为美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奠基人,非常清楚美国未来几十年的研发方向,回国后判断以中国当时的科研和生产能力,很难自主生产稳定性要求更高的飞机发动机,但导弹对发动机稳定运行的要求更低,而且美苏等国也刚开始导弹的研究,在导弹领域,中国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更符合中国注重防御的现实需求。
重视导弹,战机也没有放下。当前歼-20称得上人类现役最强五代机,可追溯的研发源头之一,是歼-10总师宋文骢2001年发表的论文《一种小展弦比高升力飞机的气动布局研究》,提出在满足隐身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气动布局兼顾亚、跨音速需求;而这一研究基础之一是1964年开始的“歼-9项目”,选择探索鸭翼布局,但因为技术瓶颈被迫搁置。
![]()
不仅是军事领域,所有的领域,都体现了高度的前瞻性。
就谈两个例子:交通和环保。
1981年,中国汽车年产量只有17.5万辆,私人汽车寥寥无几,还没有正式开始建设高速公路。在这种情况下,就出台了《国家干线公路网(试行方案)》,构建了“12射、28纵、30横”国道网框架,规划总长达10.92万公里,首次完成了国家级干线规划,奠定了中国公路网以放射线和纵横网格线相结合的基本布局。
1992年升级为“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首次系统规划高速公路,连接黑龙江佳木斯和海南省三亚市的“同三公路”成为“五纵七横”的第一纵;随后是2004年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将高速公路规划单独列出。
2012年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万公里,次年印发了《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将公路网规划延长到2030年,提出高速公路网总规模增加到13.6万公里、普通国道增加到26.5万公里的建设目标。
2021年底,高速公路建成12.4万公里、普通国道建成25.8万公里,可以说提前8年完成预定规划。于是2022年出台了《国家公路网规划》,将规划期延长到2035年,远景展望到21世纪中叶,将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建设总规模增加至16.2万公里和29.9万公里,合计46.1万公里。
目前看,再过几年又得更新了。
很多城市,十几年前还在大骂有什么必要修这么宽的车道,然而现在,最宽处双向24车道的济南经十路,已经成了济南最堵的主干道,被指责当年为什么不修得更宽点?
还有环保。
这几年,中国治沙备受关注,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沿海的广东省也有治沙任务,还是中国最早开始治沙攻坚战的省份之一。
20世纪初,广东茂名沿海就曾是茫茫沙滩、寸草不生,新中国成立后想尽办法治理沙患,1956年广东建成了中国第一条沿海防护林带“博贺林带”,主要目的是抵御台风和风沙侵袭,成为全国治沙绿化的典范,1965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学习电白,绿化祖国》,号召全国学习广东的造林绿化工作。
![]()
当时的广东不断有人“逃港”,但留下来建设祖国的更多,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开展包括治沙在内的系统工程,比如广东肇庆,在1974年到1975年还组织2万余名干部群众展开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解决了几百年都没有解决的严重石漠化问题。至今广东仍然坚持开展治沙工作,“十四五”期间,预计完成8690公顷沙化土地治理任务,将沙化土地固定率提高到99.8%。
上述仅仅是中国一系列宏大工程的缩影。
中国现在涌现的大量先进武器装备,其技术源头,很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吃不饱饭的时候,仍然坚持着眼于几十年后的未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很多参与者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看不到成真的一天,但这不妨碍坚信伟大的事业必然成功,他们也坚定相信后人一定会实现。
就如毛主席在1955年就确定了“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的宏伟目标,并大胆论断“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主席对未来有信心,是建立在扎实调研和思考基础上,经过“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对通过若干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目标有了把握。毛主席说“以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这就是今天强调的“共同富裕”。
不要觉得毛主席是盲目乐观,他很清楚完成这一目标的难度,之后不断地提醒人们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耐得住艰苦和困难。比如1962年毛主席说“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三百几十年建设了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那又有什么不好呢?”,毛主席还说“不要把一切都讲得春光明媚,而要讲困难,给学生泼点冷水,使他们有思想准备”。
前几天小镇写公务员,有不少留言说,公务员只会喝茶看报。当然不否认忙闲不均,而且在过去的某一段时期,吏治确实出现了问题,但不觉得这样更“可怕”吗?
假如真的是在公务员喝茶看报的情况下,稳定完成了如此宏大的事业,恰恰反映了整个系统的先进性,系统稳定运行、方向正确,单独螺丝钉的影响就很低了,那么当每一个螺丝钉运转得更好,这个系统又会发挥何等伟力?
所以,小镇有时觉得,那些觉得中国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或许是对中国最盲目自信的人。这就像有些人说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是假的、飞机是靠自己实现起飞,这种说法比中国掌握先进的电磁弹射技术更加吓人,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实现了物理学层面的突破,具备了对美国的碾压性技术优势。
其实这个道理不难懂,喝茶看报的公务员不少,但努力奋斗的更多,公务员以外的大众也是如此。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人才出国后一去不回,但并不影响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赶超,这是因为离开的人终究是少数的,让人才得到锻炼和提升的岗位要比少数精英更加重要。
说到这,道理已经很清楚了。
当前,中国在很多方面较以美国为首的整个“外国”,仍然存在差距。但回顾过去的几十年,完全可以相信,中国迎来“无敌”时刻已经不远了。
而仅仅几年时间,经过实践验证,中国人对中国制造业的信心就出现了很大提升。2023年6月小镇以“是否相信中国制造业已立于不败之地”展开调研,2482人参与投票,69%相信,12%怀疑,19%不确定;两年后,重新进行调研,1971人参与投票,高达94.17%的读者选择相信,怀疑的只有1.93%。
![]()
这才两年而已。
中国对未来的规划往往提前几十年,古话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那么当中国“无敌于世”的时候,该如何继续前进,提前几十年筹备,并不为过。
以军事和国防安全领域为例。
小镇去年分享《》,梳理了“十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这二十五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防卫作战”到“整体防卫”,再到“局部战争”“信息化战争”以及“十四五”时期的“提升能力”。
可以看到中国军事和国防安全建设,越来越淡化对手的存在,更加强调跟自己比,以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通过内部竞争完成军事能力的迭代升级,曾经的“应付复杂情况”“一切为打赢”也变成了“军事理论现代化”,也就是要自主探索未来战争。
![]()
“十四五”规划还出现了“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打造高水平战略威慑和联合作战体系”,到了“十五五”规划时期,外部对手的存在几乎看不到了,变成了“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壮大战略威慑力量,维护全球战略平衡和稳定”,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在谈自身要做什么,更集中在军事治理现代化。
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提高军事系统运行效能和国防资源使用效益”。
国防安全可以说是最不讲性价比的,因为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然而现在都可以把重点转向强调效能和效益,开始“推进军费预算管理改革”,提出“全面落实勤俭建军方针,走高效益、低成本、可持续发展路子”。
想想看,2025年的全世界是什么样子?从美国到欧洲再到日韩,更不要提正在战争中的俄罗斯,都在大幅增加军费支出,美国2025年军费预算已达GDP的3.5%,北约提出5%的军费目标,就连日本都创了新高。
中国却逆势提出“勤俭建军”,可是中国2025年军费占比仅仅只有1.4%,这是何等的自信和理性。
所以小镇之前总结“十五五”规划期间中国军事和国防安全建设,其核心就一个:发挥中国制度、规模、产业、人才等独特优势,持续提高投入产出比,把压力更多转移到潜在对手国家身上,让这些国家疲于奔命,最终我们实现不战而胜。
效仿“把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那头去”,未来在军事领域,也可以说“把整军备战的压力甩到太平洋那头去”。
写到这,也就可以回答开头的提问了。
当中国“无敌”,才是新征程的开始,中国可以真正以我为主,减少外部影响导致的浪费,把更多精力用于提高生产力、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全方位、彻底的自主,也是理解“十五五”规划的关键词之一,每一个板块,都可以从自主的角度去切入。
未来中国真正的对手,只有过去的自己。
其他文章推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