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谈”发表了《一些基层乡镇政府为何“门难进”》一文,引发媒体及网友热议。
![]()
一些基层乡镇政府“门难进”
有群众反映,现在进乡镇政府机关的门,首先要在值班室说明来意、找何人,经当场联系确认并出示身份证、工作证,登记后方可进入;如果找的人不在,则不能进入。
记者近期来到东部某市一个镇政府,只见门口设有道闸,张贴的“人员进出须知”上明确写道: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刷卡进入;外来办事人员凭单位介绍信、居民身份证、工作证等有效证件进行登记,经门卫或接待部门同意后方可进入;未经许可,闲杂人员请勿入内;双休日、节假日和下班后,非机关工作人员一律禁止进入等。
记者向门卫提出要找镇领导,被拒绝入内;再电话联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也被拒绝进入;随后根据门卫要求,记者来到边上的信访接待中心,向工作人员提出进入镇政府大院,同样被拒绝。
记者在长三角某市一些乡镇暗访也遭遇类似情况。记者多次询问,群众没有事就不能进镇政府大院?相关乡镇工作人员均予以拒绝。
![]()
基于安全考虑,所以不开放
“作为政府机关,对安全管理有要求,不能随便进。”一位乡镇负责人说,“乡镇也是国家机关,如果不做一定设置,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后果不可估量。”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乡镇已经设有信访接待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没有必要再开政府大门。“政府大院不是公园,不可以随便逛”。
不少群众认为,乡镇政府大院是为群众服务的地方,没有特殊情况不应该设门槛。即使设有信访接待中心,但有些问题需要主要领导解决,群众进出不方便,反映问题找不到人,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基层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文章最后指出,当乡镇政府打开大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群众,群众自然会感受到这份诚意与温暖,党群干群关系必然更加融洽;群众到乡镇政府大院,直接向乡镇领导反映意见、提出建议,有助于基层政府更加准确地把握群众需求,让中央政策更好落地,同时能激发群众更加主动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让群众进出自由,将政府工作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群众的检验和评判,有利于建立透明、廉洁、公正、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以上内容来源:半月谈)
![]()
网友评议
网友留言:很多年前,在老家宣威某某镇,记得那天是赶集。我还带着外地的女朋友,因为镇里公厕实在难找,然后刚好从派出所门口经过。就想着去里面上个厕所。最后是门卫不给进。问我有什么事,我说想上个厕所,原话我不记得了。大概就是办事在门口。因为他们办公的地方是在一楼一排房子。说里面不能进。上厕所去公厕。后来没办法我是到对面村子里找了半天找到一个没有锁的厕所。但是那时候都快憋不住了。内裤都脏了一点点。为这个事儿女朋友根本就看不上我们那个地方了,说是没有人情味。
自媒体评议:敞开大门,从来不是简单的“开门”动作,而是治理理念的回归与服务意识的觉醒。是否敞开大门,意味着是否打破“官本位”思维,让群众感受到的是被尊重、被重视,曾经的“心墙”也会随之化为“连心桥”。
网文显示:今天去翠华山路过某街道办事处门口处,发现施行了封闭式门禁,心中不免涌起一阵困惑与忧思。这道将内外清晰区隔的物理屏障,看似是为了安全与管理,实则却在无声地拷问:究竟在防范什么?这道门,又究竟想阻挡了谁?
安全固然重要,但绝不能以牺牲政府的开放性、亲和力和服务便利性为代价。解决之道在于优化管理而非简单隔绝。设立清晰的导引台、推行预约服务、将接待区前移,都能在保障秩序的同时,敞开欢迎群众的大门。
网文显示:一位网友给我致电,说他去当地的街道和建设局办事,不但大院有门禁系统阻止入内,守门的保安也说不经电话联系里面的官员接应不许进门,为此发生了争执。
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门禁道闸系统设置年份并不久远,是办公条件改善后的产物,它虽未贴上"威武″、"回避″的字样,却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悄然改变着基层治理的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