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拍呼玛的雾凇,我凌晨 4 点爬起来,在黑龙江边冻到睫毛结霜,手机关机 3 次,结果刚架好相机,一阵风把满树冰晶吹得精光 —— 这哪是‘追景’,分明是‘极寒版开盲盒’!” 作为每年冬天追着冰雪跑的 “冻感博主”,太懂这种哭笑不得的崩溃:11 月 5 日呼玛县那场雾凇刷爆朋友圈,中俄界江旁的松柏裹上冰晶,风一吹像撒了把碎钻,连跑冰排都成了绝美背景板,但 “美到犯规” 的代价是 “看景全靠赌”,有网友吐槽 “开车 3 小时,看冰 10 分钟,冻得像条狗”。这篇结合2025 年大兴安岭文旅最新提示与 5 次追雾凇的教训,把看雾凇的真相、避坑指南、观赏技巧、周边玩法全扒透,不管是摄影党、家庭游还是懒人游客,都能顺顺当当拍大片、撸驯鹿,不把时间浪费在寒风里。
![]()
一、先撕 3 个 “呼玛看雾凇骗局”:90% 人第一次去都栽过
每次在黑龙江边看到裹成粽子却没拍到雾凇的游客,都想把这份避坑指南甩给他们。去呼玛看雾凇,这 3 个误区比零下 20 度的寒风还伤人,没搞懂千万别出发!
1. 误区 1:“随便找个树林就能看,跟着导航搜‘雾凇’就行”
纯纯的 “导航式坑人”!呼玛的雾凇不是遍地都是,核心观赏点就 3 个:黑龙江呼玛镇江段、呼玛河沿岸、小白山景区,普通导航只会笼统标 “呼玛雾凇”,70% 的人会被导到城郊的普通树林,等赶到真正的观赏点,雾凇早被风吹散了。上次有粉丝跟着导航走,绕了 20 公里雪路,最后只看到光秃秃的树枝,气得在社交平台发 “导航卸载警告”。正确操作是 “精准定位 + 提前看预报”:直接搜 “呼玛县黑龙江畔观景台”,出发前查 “大兴安岭气象” 微信公众号的雾凇预报 —— 如果显示 “气温低于 - 15℃、微风、湿度 80% 以上”,那就是雾凇爆发日,准确率超 90%!更关键的是,别去网红打卡点扎堆,本地渔民都去呼玛河下游的 “渔点栈桥”,人少景美,还能拍雾凇与冰排同框,这招还是卖冻鱼的李大哥偷偷告诉我的 ——导航是 “大众踩坑路线”,本地私藏点才是出片密码。
2. 误区 2:“睡个懒觉再去,反正白天都能看到”
这是拿假期时间当赌注!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雾凇多形成于冬季晴朗的清晨,中午气温升高或遇大风就会消散。我上周日去,亲眼见一群游客 10 点才到观景台,只看到满地冰晶碎屑,导游说他们来晚了 2 小时,前一天的雾凇 7 点最盛,9 点就开始脱落。理性建议是 “能早起绝不赖床”:最佳观赏时间是早上 6 点到 8 点,这时候的雾凇是晶状的,结构松散像棉花糖,阳光一照闪着银光,8 点后气温上升,雾凇会慢慢掉落,变成 “雪花雨”。上周二我凌晨 5 点出发,独占观景台拍了半小时,朋友圈评论区全是 “求时间线”——懒觉的温暖是暂时的,雾凇的绝美是限时的。
3. 误区 3:“穿件羽绒服就行,其他装备没必要”
这是对极寒天气的 “致命误解”!呼玛 11 月的清晨气温常低于 - 20℃,我上次没戴护膝,站了 10 分钟膝盖就冻得发疼,还有游客手机冻关机,相机电池半小时就没电,只能眼睁睁看美景溜走。正确准备逻辑是 “保暖 + 护具 + 应急装备”:必须穿加绒冲锋裤、雪地靴(鞋底要防滑,观景台全是冰)、加绒手套(选触屏的,拍照不用脱),再带个暖手宝和相机保暖套。手机要贴暖宝宝,揣在怀里,别放口袋里。我现在每次去都背个双肩包,里面塞 3 个暖手宝,相机挂在脖子上贴身穿,反而比在屋里还暖和 ——准备做足,极寒也能变 “舒适追景”。
![]()
二、核心攻略:呼玛 “雾凇观赏 + 避坑” 全拆解
去呼玛看雾凇的精髓是 “精准追景不跑空,保暖出片两不误”,按 “交通选择 - 观赏技巧 - 拍照攻略” 三步拆解,每步都有 “避坑指南 + 实用技巧”,帮你把看雾凇的成功率提到 90%。
1. 第一步:选对交通方式,直接避开 80% 麻烦
(1)自驾 / 包车党:别开两驱 SUV,这条路线藏着本地人智慧
自驾不是不能去,但车型和路线选不对就是 “自找罪受”。错误选择:租两驱 SUV 或普通轿车,走省道 209 直接扎进观景台,雪后路面结冰,两驱车容易打滑,我上次看到一辆轿车在弯道甩尾,差点撞到护栏。正确选择:租四驱越野,包车价格在 2500-3000 元 / 天,路线选 “呼玛县城 - 呼玛河大桥 - 渔点栈桥 - 黑龙江观景台”,这条路线车少路宽,沿途还有 3 个临时停车点,能随时下车拍雾凇。
避坑关键技巧
出发时间:凌晨 5 点前出发,赶在旅行团前面,6 点前到达观景台,占最佳拍摄位置;
车辆检查:出发前换雪地胎,带好防滑链,呼玛的汽修店少,爆胎了很难及时修;
保暖准备:车内备一壶热水,冻僵了能喝口暖身,还能浇在结冰的车窗上化冰。
(2)跟团党:选 “早鸟团”,还能蹭导游的避坑经验
这是懒人首选!选包含 “凌晨出发” 的早鸟团,一般 5 点从县城出发,导游会带暖宝宝和热水,还能告诉你哪个角度拍照最好,比自己瞎跑靠谱 10 倍。我上次跟团,导游特意提醒 “别踩观景台边缘的冰,昨天有人掉下去崴了脚”,还帮我们找了个能拍雾凇和跑冰排的机位,省了我 1 小时找角度。
避坑提醒:别选低价团
有些团喊价 200 元 / 人,却不带去核心观赏点,只在城郊树林停 10 分钟,纯属宰客。选团要看行程单,必须包含 “黑龙江呼玛镇江段” 和 “呼玛河沿岸”,最好有导游讲解雾凇知识,这样才值回票价。
2. 第二步:掌握观赏技巧,看雾凇不跑空
(1)最佳观赏点:3 个 “人少景美” 的秘密基地
① 黑龙江呼玛镇江段观景台(推荐指数★★★★★)
这是最经典的观赏点,中俄界江的水汽充足,雾凇又厚又密,松柏上的冰晶能有 2 厘米厚,风一吹像白色的浪。清晨能看到太阳从江面升起,雾凇被染成金色,还能拍雾凇与跑冰排同框,江面上的冰块顺流而下,像流动的白玉,绝美。观景台有木栈道,不用踩雪,缺点是早 7 点后旅行团多,建议早到占位置。
② 呼玛河下游渔点栈桥(推荐指数★★★★)
本地人的私藏点,离县城 15 公里,开车 20 分钟,这里的雾凇是粒状的,形成于气温稍高的时候,结构紧实像珍珠。栈桥旁有几棵老柳树,枝条垂下来挂满冰晶,像白色的帘子,拍照超有氛围感。关键是游客少,我上次去只遇到 3 个摄影爱好者,能独享美景。
③ 小白山景区(推荐指数★★★☆)
这里的雾凇长在偃松林上,成片的偃松被冰晶覆盖,像白色的地毯,登上山顶的观景塔,能看到 “漫山皆白” 的壮观景象。缺点是离县城远,开车要 1 小时,适合时间充裕的游客,景区不用门票,停车免费。
(2)看雾凇的 “3 个信号”:提前判断能不能看到
前一天天气:如果前一天是晴天,晚上没风,第二天大概率有雾凇,因为地面辐射冷却快,利于水汽凝华;
凌晨湿度:起床后看窗户,如果玻璃上有厚霜,说明空气湿度大,雾凇概率高;
江边雾气:如果江边有浓雾,且风速小,雾散后就会形成雾凇,浓雾越厚,雾凇越密。
3. 第三步:拍照攻略,新手也能出大片
(1)手机 / 相机参数:这些设置能拍出水润感
手机:打开 “专业模式”,ISO 设为 100(减少噪点),快门速度 1/200 秒(避免手抖模糊),白平衡调为 “阴天”,这样拍出来的雾凇更白,不会偏黄;
相机:用广角镜头拍全景,长焦镜头拍特写,光圈设为 f/8-f/11,焦距 50mm,能拍出雾凇的细节,比如冰晶的纹理。
(2)拍照技巧:3 个 “黄金角度” 秒杀朋友圈
低角度仰拍:蹲在地上,镜头朝上,拍 “雾凇 + 天空”,能突出雾凇的高大,阳光从侧面照过来,还能拍出光晕;
特写镜头:拍松针上的冰晶,用大光圈虚化背景,聚焦在冰晶上,能看到里面的纹路,像钻石一样闪亮;
人文合影:让同行的人站在雾凇旁,穿红色或蓝色的衣服(对比强烈),别站在正中间,稍微侧一点,拍全身照,显得人在画里。
避坑提醒:别碰树枝!
上周有游客为了拍 “雾凇掉落” 的画面,摇了树枝,结果整棵树的雾凇都掉了,被其他游客骂了一顿。雾凇很脆弱,稍微震动就会脱落,拍照可以但别碰树枝,实在想拍掉落的画面,等风来就行,自然掉落的 “雪花雨” 更漂亮。
![]()
三、周边宝藏玩法:别只盯雾凇,这些美景美食别错过
只看雾凇太亏了!呼玛周边藏着一堆 “冬日宝藏”,顺道逛逛能值回票价,还能避开观景台的人群。
1. 必去景点:2 个 “人少景美” 的秘密基地
(1)呼中驯鹿园:能撸驯鹿的 “童话世界”
离呼玛县城 90 公里,开车 1.5 小时,这里有几十只驯鹿,能喂它们吃苔藓,摸它们的角,驯鹿很温顺,小朋友超喜欢。园区里还有雪蘑菇和木房子,拍照片像在北欧,关键是游客不足 50 人,能独享清净。门票 30 元 / 人,喂驯鹿的苔藓 10 元 / 份,建议上午 10 点去,驯鹿比较活跃。
(2)大白山景区:能看 “兴安之巅” 的壮美
大兴安岭的最高峰,离呼玛县城 2 小时车程,山顶有 “兴安之巅” 的石碑,能看到连绵的雪山和偃松林,冬季的大白山全是雪,像白色的海洋。徒步往返 3 小时,难度中等,路上有木栈道,不用担心滑。山顶的风很大,要穿防风衣,站在山顶看日出,云海和雪山同框,美到窒息。
2. 必吃美食:3 样 “本地人私藏” 的特色小吃
(1)东北铁锅炖:暖身神器
县城里的 “老东北铁锅炖” 最正宗,用大铁锅炖排骨、小鸡,加土豆、玉米、豆角,贴一圈玉米饼,炖 40 分钟,掀开锅盖香味扑鼻。人均 60 元,能吃撑,冬天吃一锅,全身都暖和,老板还会送冻梨,解腻又爽口。
(2)手把肉:草原风味
本地的羊肉特别新鲜,手把肉是清水煮的,蘸上韭菜花,鲜嫩多汁,一点膻味都没有。“草原手把肉” 餐馆最正宗,200 元一大盘,够 4 人吃,还送羊汤,喝完汤再吃肉,暖到心里。
(3)冻梨 / 冻柿子:冬日限定甜品
县城的小卖部都有卖,冻梨是黑色的,泡在冷水里解冻,咬一口汁水四溅,甜丝丝的;冻柿子像冰糕,口感绵密,3 元一个,吃起来超爽。别直接啃,会冻坏牙齿,解冻后再吃。
四、人群专属方案:3 类人 3 种玩法,不浪费一分钟
不同需求的游客,玩法完全不同,照搬 “通用路线” 只会浪费时间。按 “人群类型” 定制方案,才能玩得舒心又高效。
1. 家庭游客(带老人小孩):轻松省力,不赶不挤
专属方案
交通选择:包车选四驱越野,司机经验丰富,能避开结冰路段,老人小孩不用遭罪;
行程安排:凌晨 6 点出发,先去黑龙江观景台拍雾凇(拍 20 分钟就走,别冻太久),8 点去吃早餐(推荐豆腐脑 + 油条),10 点去驯鹿园(孩子能玩 1 小时),中午吃铁锅炖,下午返程;
必备物品:儿童雪地靴、保暖帽子(遮住耳朵)、保温杯(装热水)、退烧药和创可贴(应对突发情况);
避坑提醒:别让孩子踩冰面,观景台的冰很滑,最好牵着手;老人走不动可以租轮椅,景区有备用的。
2. 摄影发烧友:精准追景,拍爆内存
专属方案
交通选择:自驾走呼玛河下游路线,凌晨 5 点出发,5 点半到渔点栈桥,占最佳拍摄位置;
行程安排:5 点半到 7 点拍渔点栈桥的雾凇(人少,能拍特写),7 点到 8 点拍黑龙江观景台的日出雾凇(拍全景),8 点到 9 点拍呼玛河的雾凇与冰排(拍动态),中午吃手把肉,下午去大白山拍雪山;
必备装备:单反相机(带广角和长焦镜头)、三脚架(拍慢镜头)、备用电池(至少 3 块)、相机保暖套;
避坑提醒:别用闪光灯拍雾凇,会反光,自然光最好;拍冰排要选顺光,能拍出冰块的透明感。
3. 懒人游客:不赶早,享受冬日慢生活
专属方案
交通选择:跟早鸟团,不用自己开车,导游会安排好一切,5 点从县城出发,不用操心路线;
行程安排:6 点到 8 点拍雾凇,8 点半吃早餐,9 点回酒店补觉,中午吃铁锅炖,下午去县城逛超市,买冻梨、冻柿子当特产,晚上住民宿,烤火聊天;
必备物品:暖手宝、触屏手套、墨镜(防雪盲)、舒适的鞋子;
避坑提醒:住民宿提前 3 天预订,11 月是旺季,房源紧张;别买路边的 “野生蓝莓干”,很多是假的,去超市买正规品牌。
五、总结:呼玛看雾凇 “3 要 3 不要” 口诀
带了 4 次呼玛冰雪团后,我总结出 “雾凇观赏法则”:要早起追景,不要赖床迟到;要保暖到位,不要装备不足;要逛遍周边,不要只盯雾凇。
简单来说:
想看到绝美雾凇:查准预报、凌晨出发、去核心观赏点;
想拍爆朋友圈:用低角度仰拍、穿对比色衣服、选顺光机位;
想轻松游玩:跟早鸟团、去驯鹿园、吃铁锅炖;
所有人都要记住:呼玛的美不止雾凇,还有跑冰排的壮阔、驯鹿的温顺、铁锅炖的香味,别让懒觉和装备不足毁了旅途,做好准备才能在极寒的冬日里,看满树冰晶的梦幻,撸温顺的驯鹿,把呼玛的冬天全装进记忆里。
下次再有人问 “呼玛值得去吗”,直接甩给他这篇攻略,告诉他:值得去,但要找对方法 —— 早起追景、保暖到位、逛遍周边,这样才能在 - 20℃的清晨,看雾凇在阳光里闪光,吃着热乎的铁锅炖,把呼玛的冬日限定美好全带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