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融仪征,对原平台表示感谢!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
记忆里の
旧时光
![]()
收藏旧时光
旧时光
![]()
![]()
总有一些角落
隐藏着时光的秘密
在陈集镇的老街上,
藏着一家经历风吹日晒的百年杂货铺。
它那用一块块老木板拼起来的大门,
可是有些年头了,
上面的每道木纹都像在讲着过去的故事。

![]()
![]()
清晨“嘎吱”声,推开百年光阴
每天清晨,78岁的徐师傅开店营业,此时便传出一阵阵“嘎吱、嘎吱”的声响——那是一块块门板被小心卸下来的声音。这声音不吵人,反而像老街醒来的招呼声。一脚踏进店里,光线微微暗,空气中飘着旧木头和老物件混在一起的味道,就好像一下子钻进了时光隧道,回到了百年前的光景。
![]()
徐师傅站在店门口,一边整理门板一边说:“现在几乎看不到这种木板门啦。你看,这一块块板子,每块宽三四十公分,高两三米,瘦长整齐。晚上打烊时,我们就一块块拼起来,用铁扣子连上,最后一把锁‘咔嗒’锁上,这店就算关好了。”他说着,手在门板的边缘轻轻拍了拍,那动作熟练得像是在和老朋友打招呼。
![]()
![]()
从“五洋杂货”到街坊客厅
![]()
![]()
这家杂货铺的故事,得从1917年讲起。那一年,徐师傅的父亲怀揣着梦想,从扬州来到陈集镇,先在老街一家中药铺里做了三年学徒,学成后来到同一条街的“五洋杂货”店做工。徐师傅也从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这家店的工作。
![]()
![]()
“五六十年代那会儿,物资缺啊,店里卖的都是‘洋货’。”徐师傅掰着手指头数,“洋火(火柴)、洋皂(肥皂)、洋油(煤油)、洋碱(石碱)、洋丝(铁丝)……全是过日子离不开的东西。”1965年,他每月的工资是29块8,这在当时还算不错的收入。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供销社开始改制,这家店铺才转为徐师傅个人经营。虽然时代变了,但他那份服务乡邻的心意,却一直没变。
![]()
![]()
![]()
如今店铺还是老样子:老式货架上整整齐齐地摆着各式生活用品,从针头线脑、纳鞋底、毛巾到烟酒副食,该有的都有。墙角的老式算盘、柜台上的机械秤,都还在原来的位置上,随时准备发挥作用。
![]()
守的不是店,是街坊的人情味
![]()
![]()
![]()
随着时代发展,集镇上的超市越开越多,但这家杂货铺依然保持着它特有的节奏——清晨开门、傍晚打烊。午后的阳光透过木窗棂,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时光在这里仿佛走得特别慢。
![]()
“现在超市那么多,网购这么方便,为什么还要守着这个小店?”面对这样的疑问,徐师傅目光扫过店内的每一个角落,笑了笑:“说实话,这个老铺子现在也苦不到几个钱。但店开着,老街坊就常来串串门、聊聊天。我们老俩口活得自在,年龄大了也不孤单。”
![]()
如今,那些老牌子的生活用品依然在店里占据着重要位置。每到节假日,从城里回来的陈集人总会到他的店里转转,找那些在别处买不到的老物件——也许是某种老牌子的肥皂,也许是特定样式的鞋底。徐师傅指着货架上的几样商品说:“这些看似过时的东西,装着的可是几代人的记忆。”
在陈集老街,
这家百年杂货铺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
静静地守护着过往的岁月。
它不仅是一家商店,
更像是老街坊的客厅,
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温暖着寻常日子。
这里的每一个物件
都在轻声诉说着故事,
每一次买卖都传递着温情。
在这个什么都飞快的时代里,
它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温度,
成为老街坊们心灵的落脚处,
也成为陈集镇最珍贵的记忆坐标。

仪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