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陈振
来源 | 财经八卦(ID:caijingbagua)
![]()
引言:远在外地的“特殊订单”,藏着1.2亿空巢老人的痛点。
“我妈生病住院了,总是被病友欺负,去探视一下她,费用好说。”
![]()
“我在伦敦,父亲明天做白内障手术,求有人陪他签字。”
“母亲在成都独居,最近总忘事,麻烦每周去看她两次,帮她检查冰箱里的菜有没有坏”“姥姥总被保健品骗子忽悠,求帮忙去家里看看,顺便跟她科普下防骗知识。”
![]()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这样的“特殊订单”屡见不鲜,催生出了“外包儿女”这种特殊的“组织”。
所谓 “外包儿女”,就是通过线上平台对接需求,为独居、空巢老人提供陪诊、陪护、日常陪伴等服务的从业者,相当于替异地子女给父母 “搭把手”。
截至 2024 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破3亿人,异地子女超千万,“想尽孝却力不从心”成了这代人最普遍的困境。
![]()
在这看似温情的需求背后,是一条正高速扩张、规模持续壮大的银发服务赛道。
![]()
“外包儿女” 账号大起底
他们不是真儿女,却把服务做到了子女心坎里
打开抖音,搜索“外包儿女”,能看到不少相关账号。
![]()
头部账号单月接单量突破可以破百单,客单价从 300 元到 2000 元不等。
这些账号的运营者,远比外界想象中“专业”,甚至形成了清晰的服务逻辑。
这些团队,是典型的 “雷霆” 组合,全员几乎都是退役军官,给人一种“可靠”的感觉。
![]()
他们的账号主页,没有花哨的宣传,全是 “解气” 的日常:有些是帮助女生摆脱前任骚扰,还有些是帮助老人家不被邻居“欺负”“看不起”。
他们并不是不是简单‘走流程’。比如帮助女生摆脱前任骚扰,三个人的团队,有一个保护女生安全,另外两个负责在周围巡视,将骚扰女生的前任扭送至派出所。
![]()
如果是帮助在外务工儿女解决老人住院被隔壁床吵闹的问题,则会假扮成老人的“儿子”“侄子”等角色,轮流照看,打理起居,陪老人聊天解闷,还会在病房门口交替值守,让远在外地的儿女无后顾之忧。
![]()
这种“超出预期”的细节,让不少子女主动复购,甚至推荐给朋友。
除了个人账号,还有平台型玩家入局。杭州的“多代同楼”,由滨江区民政局提出的陪伴性养老服务项目。
![]()
这样的平台既解决了青年初来杭州‘无房可住’的难题,又填补了养老服务的缺口。
![]()
为啥 “外包儿女” 能火到断单?
3 个扎心真相,戳中供需两端
“外包儿女” 能从去年的小众服务,变成今年的流量黑马,不是靠 “猎奇”,而是精准踩中了供需两端的 “痛点”。
对于身在外地的子女来说,家里人如果突发病症,回去陪诊的费用是一个难题。
![]()
子女们工作繁忙,若是回家陪诊,来回机票和误工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还有可能在家人和工作之前”两头难“。
如今“外包儿女”服务兴起,服务者可以全程拍视频反馈,价格也能承受。既解决了家人的困扰,也让自己可以安心工作。
民政部相关调查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中,不少老人常被孤独感困扰;还有相当一部分老人,曾因为身边没人搭把手、提供帮助,无奈放弃了去医院就医的计划。
对于老人来说,不缺物质缺陪伴,“有人陪” 比啥都重要。
![]()
不少老人都面对着孙子孙女不在家,儿子女儿不归家的”空巢“现状,物质生活到位了,可情感陪伴却失位了。
![]()
“外包儿女”可以帮她买菜、陪她聊天,不少老人坦言,“这些孩子比我儿子回来的次数还多。”
不同于传统养老机构的 “标准化服务”,“外包儿女” 更懂老人的 “情感需求”。
喜欢听京剧的老人家,会特意带个小音箱陪他听;想念孙子的老人家,会教她用视频电话跟孩子聊天。这种 “个性化陪伴”,成了老人愿意接受的关键。
![]()
对于市场来说,银发经济爆发,是这个赛道走红的关键。
2026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预计突破 12 万亿元,其中“情感陪伴”类服务是一个巨大的缺口。
![]()
对于从业者来说,“外包儿女”的门槛不高,不需要大额投资,只要有耐心、懂沟通就能做。
这种“低门槛 + 高需求”的特点,吸引了大量人入局,也让“外包儿女” 从单一的陪诊服务,延伸出 “节日陪伴”“家庭矛盾调解” 等细分品类。
![]()
![]()
“花钱雇人尽孝”= 不孝?
别再被传统观念绑住了
“连陪伴都能外包,这是对孝道的亵渎!”“子女自己不尽孝,花钱找替身,太自私了!”“外包儿女” 爆火的同时,质疑声也从未断过。
但仔细想想,这种质疑,其实是对 “孝道” 的误读。
孝的核心是 “让父母舒心”,不是形式主义。
传统孝道讲究“父母在,不远游”,但现在社会,异地工作、跨城发展已成常态,如果硬要追求 “每天陪在父母身边”,反而会让子女陷入“工作尽孝两难全”的困境。
![]()
在外务工的儿女如果需要经常归家看望父母的话,扣工资事小,关键是一家老小的温饱也会受到威胁,但”外包儿女“的出现,填补了父母日常的情感空缺。
而父母需要的也不是“子女必须在场”,而是 “自己的需求能被满足”。
生病时有人陪、困难时有人帮、孤独时有人聊。“外包儿女”恰好填补了子女“力不从心”的空白,本质上是帮子女更好地尽孝,而不是替代尽孝。
![]()
我们会请月嫂照顾新生儿,因为月嫂更懂育儿知识;我们会请护工照料病人,因为护工更懂护理技巧。
同理,“外包儿女” 能提供更专业的陪伴服务,他们知道如何跟老人沟通、如何处理突发状况,陪伴时间长了,甚至比子女更懂老人的生活习惯。
![]()
不少老人与子女由于长期的情感缺位,经常是一见面就吵架,老人生病去医院也是吵架不断。有些“外包儿女”在中间可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解决子女们“力所不能及”的事。
![]()
别只看到热闹
“外包儿女” 的坑与机遇,都得拎清楚
虽然 “外包儿女” 前景可期,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不管是想下单的子女,还是想入局的从业者,都得擦亮眼睛。
目前 “外包儿女” 行业没有统一的服务规范,也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很容易出现 “货不对板” 的情况。
还有老人反映,有的服务者会随便拍老人的生活视频发上网,有泄露隐私的风险,更有甚者,会把老人的健康状况、家庭矛盾当作 “素材”,在私下聊天时随意传播,给老人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而由于缺乏明确的隐私保护条款和追责机制,遇到这种情况,子女和老人往往只能认栽。
麻烦的是责任划分问题,如果陪老人看病时出现意外,是服务者的责任又要怎么算?目前大多数服务都没有签订正式协议,一旦出现纠纷,老人和子女很难维权。
除此之外,价格体系混乱,存在 “漫天要价” 现象也不容忽视。
![]()
由于没有指导价,服务者定价全凭 “心情” 和 “看客下菜”。
同样是 “陪老人去社区医院做常规体检”,有的服务者收费 300 元,有的却要价 1200 元,理由都是类似于“自己更懂老人心理”等主观意愿极强的内容。
要么接受高价,要么眼睁睁看着父母没人照料。这种无序的价格竞争,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让 “外包儿女” 逐渐偏离了 “温情服务” 的初衷,变成了部分人 “赚快钱” 的工具。
![]()
“外包儿女” 不是终点,而是养老的新起点。
“外包儿女”的爆火,不是偶然,而是老龄化社会下,市场对 “情感需求” 的精准回应。
它既不是传统孝道的 “敌人”,也不是养老的 “万能药”,而是一种 “补充方案”,帮异地子女缓解焦虑,给独居老人带去温暖,也为市场开辟了新的赛道。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外包儿女” 不能替代子女的责任。
定期给父母打个视频电话,放假回家陪父母吃顿饭,耐心听他们讲过去的事,这些 “情感连接” 是花钱买不来的。
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外包儿女”的出现,也提醒我们:养老不能只靠家庭,还需要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构建 “家庭 + 社会 + 市场” 的多元养老体系。
毕竟,我们终有老去的一天。让每个老人都能 “有陪伴、有尊严” 地生活,才是这个时代最该追求的 “孝”,也是银发经济真正的价值所在。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