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至9月审限内结案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改进措施?”
“新收案件持续增长,结案跟不上收案,目前已对增长较快的类案进行分析,会后将开展审判调度、抓好落实。”
“中院将举一反三,通过院领导包院督导给予实时指导和重点支持。”
10月9日,随着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永利与随机抽选的基层法院院长在视频两端的一问一答,一场“辣味十足”的司法审判数据分析研判会商会开启了。坚持“单月通报、双月调度、季度研判”,精准把握审判运行态势,已成为重庆三级法院间的常态。
精准把脉,让问题看得见
数据分析研判会商反映审判执行中的深层次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有效促进提质增效。
以数为镜知进退,通过数据分析“问诊把脉”、研判会商“对症下药”,持续抓好司法审判数据分析研判会商,是重庆法院构建“大管理”格局、推动审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重庆高院审管办主任江涛介绍,自2023年以来,重庆法院坚持采取分层、分级、分时方式,高院每季度、中院每月、基层法院实时调度,依托大数据精准定位影响审判质效的最小单元,直接锁定具体法院、条线、部门和法官个人,并通过加强原因管理,针对性分析研判、改进提升。
今年一季度,全市法院行政案件上诉率高达70.06%,超出合理区间值。
数据反映问题,会商推动解决。
重庆高院行政庭找准症结所在,通过强化府院联动,进一步加强对基层行政争议化解中心的指导推广力度,同时带动各级法院积极探寻解题之道,面向涉诉行政机关发出法律风险提示书、探索“1﹢5﹢N”司法救助协同机制等基层创新,都取得了不错的实践效果。
经过这一系列举措,二季度末,全市法院行政案件上诉率降至54.08%,达到合理区间值且同比趋优。
作为审判管理体系中的“关键一环”,肩负承上启下作用的中级人民法院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我们依托‘审管通报﹢审管提示﹢审管参考’,深度运用会商成果,强化条线业务指导,实现中基层法院审判管理定期交流、业务指导精准务实。”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审管办)副主任张景卫介绍,该院还建立中院领导包院督导制度,仅今年10月,院领导已督导基层法院5次,并针对薄弱点进行专题指导。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审管办主任马翔告诉记者,该院选拔了27名业务部门中干副职和中青年业务能手担任审判质量管理专员,并在辖区9家基层法院全面推行专员制度,辅以复盘会商,两级法院审判质量管理指标达标率实现100%。
此外,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标准化、精准化、闭环化管理促一线联系督导落实落地;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通过抓“关键少数、关键部门、关键因素”推动薄弱法院提升,整体指标靠前;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创新审管提示单制度,对重点工作实时督导、优化改进……
懂管理、强管理、善管理,以科学管理助推提质增效,在当下的重庆法院,“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理念深入人心。
江津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罗静介绍说,借助系统流程数据和实时案件清单,该院及时发现先行调解期限较长影响简案质效的问题,不仅通过专题会商深挖薄弱环节,“点对点”找准重点案件、重点部门和重点人员,同时进一步采取规范先行调解办理程序,完善立案、审判机制衔接等方法综合“施治”,促进审判效率持续改善。
沙坪坝区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李勇对此也深有感触:“依托全国法院‘一张网’,我院加强庭级管理规范化体系建设,集成‘法官工作体征分析报表’,实现对法官工作的实时监测、科学评估与精准督导,让审判工作从‘经验驱动’升级为‘数据驱动’。”
精细管理,让制度立得牢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制度建设不仅是审判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防止“被案子压着走、被问题推着走”的重要保障。以数据为驱动,重庆法院紧紧围绕“落实责任”与“推动改革”两翼展开,形成系列务实管用的审判管理制度建设成果。
“案件质效怎么样,‘关键少数’是关键。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我们创新构建了‘8﹢4’制度体系,形成两批次37项制度汇编,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法官审判权力和责任清单,也让院庭长履行监督管理的权责更加明晰,全庭法官会、专业法官会、审委会运行更加规范高效。”重庆高院审管办副主任赵欣介绍。
充分运用数字重庆建设和全国法院“一张网”双向并行的独特优势,重庆法院以制度重塑推动数字变革,将书写于“纸上”的制度融入“网上”办案全过程,做到每出台一项制度即对应建立一套信息化支撑流程,对所有案件办理进行全生命周期跟踪动态监测,所有案件节点、流程、信息实行系统化和数字化管理,实现各项制度机制平台化运转。
以案件为核心,不断加强审判管理制度创新,不仅为工作高质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探索专业化审判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首次对司法服务和保障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出系统性规范意见。《意见》充分吸纳重庆高院牵头建立“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司法协作‘13﹢2’机制”、推动沿线法院的沟通协调联动不断加强等有益经验,为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就在《意见》发布的第二天,重庆国际商事法庭在重庆一中院揭牌成立,标志着重庆法院“两院四庭”服务大局平台矩阵形成——
成渝金融法院“护双城”,制定《关于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等制度26项,推动成渝地区金融审判裁判尺度统一,服务保障国家金融战略实施;两江新区人民法院(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跨山海”,联合四川天府新区人民法院(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发布川渝自贸区法院国际物流纠纷十大典型案例(中英双语版),护航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造“陆海并进”内陆制度性样本;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助创新”,聚焦重庆“416”科技创新布局,出台《加强知识产权审判服务保障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工作意见》,为“中国智造”应对全球竞争增添法治优势;重庆破产法庭“巧救治”,建立《破产案件快速审理指引》等制度规范30余项,畅通困境企业“再生路”,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重庆环境资源法庭“守青山”,探索创新千年古树司法守护、生态技术调查官、石窟寺类文化遗产协同保护等制度机制,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庆国际商事法庭“促开放”,高标准建设“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中心,打造区域性国际商事纠纷化解优选地,积极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和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建设。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制度建设的累累硕果,蕴含的是对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更好服务保障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使命与担当,回应的是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优质高效的更高要求。
不止于此,面对巨大的案件体量、复杂的案件类型,重庆法院还形成“立、审、执”横向衔接、“刑、民、行”类型协同、“一、二、再”梯次发力、“普、专、集”各展所长、“诉、调、仲”内外联动、“高、中、基”纵向贯通、“中、西、东”协同发力的大审判协同机制,确保审判管理贯通融合、衔接有序。
精智实施,让效果可感可及
7月4日一大早,一辆印有“车载便民法庭”字样的汽车缓缓驶入渝中区双钢路社区,在社区小广场停了下来。
打开车尾门,一个小型的法庭映入眼帘,国徽、审判席、原告被告席一应俱全。在这个小小的法庭内,朱大爷兄妹俩老无所养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渝中区人民法院法官何艳晖当庭宣判:指定社区居委会作为兄妹俩的公职监护人。
这辆移动的法庭,叫5G“车载便民法庭”,由重庆法院自主研发,集全域立案、全域送达、智能庭审、诉调确认和当场裁判等功能于一体,是重庆法院依托“大科技”赋能支撑审判管理的一个“拳头产品”,近三年穿梭于重庆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以案普法、巡回审判3.6万余次,行程累计100余万公里,惠及重庆1000多个乡镇街道。
“法官,我们公司正在参加招投标,但因一条执行案件记录影响了公司的信用评价,可不可以帮我们想想办法?”近日,涪陵区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在“法治·渝诉快执”应用上收到一家企业的紧急留言。
该院干警迅速核实情况,引导企业通过“法治·渝诉快执”在线提交信用修复申请。很快,审核通过,该院向其出具了信用修复证明,帮助企业重回市场。
为了打通执行这一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重庆法院于去年6月上线“指尖上的执行”——“法治·渝诉快执”,这是全国首个全要素、全链条“一件事一次办”数字执行应用,实现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执行行动“掌上”全程监督,累计向当事人公开 69万余件执行案件的671万余条流程节点信息,共发放执行案款262亿余元,为破解超大型城市执行难题提供可复制的系统方案。
近年来,重庆法院坚持向大数据要生产力,通过数据流打通业务流、决策流、执行流,推动审判工作流程全方位、系统性重塑,为加强审判管理插上“科技翅膀”。突出科技的“硬”实力,打造“家门口的法院”——5G“车载便民法庭”、“客厅里的法庭”——“全渝数智法院TV版”,进一步打通数字化、实景式普法需求端和服务端;突出数字的“软”融合,数字重庆建设与全国法院“一张网”相向而行、相互叠加、相映生辉,借助全国法院“一张网”数据下行优势,实现“数字重庆”系统平台归集共享法院数据,更好服务超大型城市现代化治理;突出AI的双向赋能,利用海量数据探索建设司法领域可信数据空间,探索应用AI 开展数据分析,高质量开展“数助决策”,提升服务大局的智能化水平。
重庆高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法院将把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政治任务,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工作部署,以审判管理理论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为契机,扎实开展审判管理理论和实务研究,促进审判管理更加符合司法规律,以审判管理促推严格公正司法,以严格公正司法服务保障“十五五”时期目标部署落细见效,努力为全国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科学发展以及审判执行工作持续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人民法院报·1版
记者:刘洋|通讯员:丁懿 宋良波 秦瑶
见习编辑:杨鸿 |联系电话:(010)67550939|电子邮箱:fyxw@rmfyb.cn
新媒体编辑:李斯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