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商丘日报》整版推介淮北!都说了啥小布带你们去看看
![]()
深秋的淮北,青龙山“无水港”内集装箱装卸繁忙,海铁联运班列满载本地铝基新材料驶向日照港,进而通达全球;临涣化工园区中,山东菏泽的技术专家与安徽碳鑫科技工程师正深入研讨煤基新材料工艺升级;淮宿蚌城际铁路相山隧道施工现场,建设者们全力推进这条串联苏皖的交通干线……作为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的核心节点城市,淮北以开放姿态积极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大局,通过交通互联、产业协作、生态联保、民生共享等多维度发力,推动城市转型提速,在“向新而行”中取得显著成效,生动诠释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协同发展路径。
![]()
交通织网:打通省际联动“动脉”
“以前从淮北发货物到枣庄,公路运输需3天,如今通过青龙山‘无水港’的海铁联运仅需2天,成本降低15%。”淮北市某物流公司负责人王先生的体验,直观展现了淮北交通枢纽功能的升级成效。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纽带,淮北正加速构建“公铁水”多式联运网络,显著提升省际物流效率。
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多点突破。淮北市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力,加密扩容立体交通网络:淮宿蚌、淮阜城际铁路将于2026年上半年通车运营,淮北-商丘(永城北)高铁联络线已完成项目文本编制;S25徐淮阜高速淮北段提前10个月通车,淮徐省际公交客运量达32.3万人次,S61淮北至永城高速、S04宿迁至遂平高速淮北段正开展路线方案研究。
水运通道持续扩容。临涣船闸建成投用、韩村码头基本完工,36.22公里通航里程实现与上海港、连云港港直接通航,使淮北突破“不沿边、不靠海”的物流局限。作为区域物流枢纽的青龙山“无水港”,今年已发送海铁联运图定班列和专列95列、集结班列150余列,发运货物9500标箱,同比增长40%,成为苏皖鲁豫交界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通过推进多式联运,淮北市已开通8条公铁水联运线路和5条海铁联运线路,并建成1条进港铁路专用线。随着临涣船闸的投用,当地形成了覆盖淮河、长江、京杭大运河、江淮运河航道及沿线各省内河干支流航道的“三纵一联”高等级航道网。此外,通过实施海铁联运政策,企业物流成本显著降低约35%。
产业协同:构建跨区发展“链条”
淮北市聚焦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及汽车零部件、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及其他新材料(高岭土)四大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对接苏皖鲁豫城市产业链资源,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当前,当地产业链正实现从“短散弱”到“长聚强”的跨越式发展——中基电池箔生产的0.0045毫米双零铝箔创全球最薄纪录,并成功打入宁德时代供应链体系;银邦新能源材料研发的新能源汽车铝热传输材料等产品,已向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供货,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增强。
新材料产业跨区联动成效显著。依托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两个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淮北与枣庄、济宁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链合作,推动今年基地产值分别实现4.6%和22.4%的增长。此外,临涣化工园区凭借入选“2024全国化工园区潜力10强”的优势,已成功吸引江苏、山东等地30余家化工企业入驻,逐步形成跨区域产业集群。
淮北市积极搭建省际产业合作平台:通过召开淮北、商丘交流座谈会,推进濉溪-永城省际交界地区绿色高端铝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与神火股份、潍焦集团、上海交大等签署《陶铝项目合作协议》,加速陶铝新材料产业化;依托杜集-铜山(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推进徐淮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完成《徐淮产业合作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并引进好运达轨道交通等重点项目,总投资达72.7亿元。
淮北市积极推动与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关联产业及重点企业的合作,通过举办徐淮产业协同人才协作恳谈会等招商活动,绘制产业招商图谱并强化项目精准对接,近两年已成功引进该地区亿元以上项目49个,协议总投资达157.2亿元。
生态共治:共筑区域绿色“屏障”
“以前这处沉陷区是‘大水坑’,如今已蜕变为生态公园,并与商丘的黄河故道生态区联动发展文旅项目。”家住淮北市绿金湖周边的居民李娟,见证了这场生态转型的奇迹。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淮北市在生态治理中主动与苏皖鲁豫交界城市协同联动,探索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路径。
采煤沉陷区治理经验跨省推广成效显著。淮北市累计治理采煤沉陷区20余万亩,获批2025年度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5.1亿元(为近8年最高),其中杜集区国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与濉溪县国家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试点加快建设,其治理模式已被菏泽、枣庄等资源型城市借鉴。此外,淮北市联合11个城市发布“厦门倡议”,通过推广“七步造林法”等石质山绿化技术,实现全国范围内20万亩石质山绿化,并荣获安徽省唯一“石质山造林突出贡献奖”。
水环境治理跨区协同推进成效显著。淮北与徐州、宿州、商丘等市通过完善跨区域水生态环境治理协作机制,深化联合监测执法,形成治理合力。作为安徽省唯一入选全国首批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的地市,淮北市再生水利用率实现大幅提升,从2019年的26%增长至2023年的34%。
服务共享:增进省际民生“福祉”
“我在淮北打工,医保能直接在商丘报销,太方便了!”商丘籍务工人员张超的体验,生动展现了淮北推进公共服务跨省共享的成效。从医疗到教育,从就业到文旅,淮北通过打破行政壁垒,正让协同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医疗资源跨区联动深化。淮北市人民医院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眼科合作,获批安徽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淮北市妇幼保健院挂牌“徐州市儿童医院技术协作单位”。目前,淮北市7家三级医院与徐州高水平医院共建13个临床专科,跨省异地住院直接结算率达91%。
就业与教育合作持续推进。“淮海大嫂”劳务品牌入选全国家政劳务品牌典型案例,年输出劳动力超2万人次;安徽省首家数字家政产业园的成立强化了省际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合作。教育领域,淮北市相山区政府与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跨省共享。
文旅融合实现“串珠成链”。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与洛阳、聊城博物馆联合举办展览,柳孜运河遗址与商丘古城形成“运河文化旅游线”。连续两年举办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吸引沿线8省市70个非遗项目参展,《大漆—长三角漆器艺术和文化特展》入选2025年全国“博物馆里读中国”主题展览。此外,徐州、淮北两市开展“万人游淮北”活动,吸引游客3.6万余人次;通过举办中国田径大众达标赛等30余场区域性赛事,推进“体育+旅游”发展,间接带动消费约6000万元。
长风破浪正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交通互联到产业共兴,从生态共治到服务共享,淮北市正以务实举措深度融入协同发展,在优势互补中实现共赢,为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淮北贡献。
作者:吴海良
来源:商丘日报
编辑:胡帅
编校:化晓芹
编审:王伟
审签:刘永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