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你最近是不是总觉得口渴、累得厉害?”一天早晨,52岁的王阿姨坐在社区医院体检室,听到医生的问话,忍不住苦笑:“最近每次查体,总说我血糖高,可我的饭量、体重都正常,真要得糖尿病了吗?”
医生一边安慰她,一边拿出检测报告:“其实,血糖偶尔偏高,并不等于真的患上了糖尿病。很多中老年朋友一验血就紧张,其实糖尿病的判断,远比你以为的要‘复杂’。光靠一次血糖高,还不能下定论,症状和时间同样重要。”
![]()
说完,医生递过一份“糖尿病典型表现清单”,提醒她,一些细节最容易被忽视,比如反复感染、小伤难好、莫名视物模糊等。
为什么血糖波动不等于糖尿病?哪些表现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信号?尤其是第6种症状,很多人压根没当回事,到底怎么区分,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很多朋友都遇到过体检时血糖“红字”警报,但实际上,“空腹血糖轻度升高”并不一定就是糖尿病。
权威数据显示:在中国中老年人群中,每10个血糖略高的患者,仅有3人最终确诊糖尿病。究其原因,生理性波动(如熬夜、紧张、吃东西时间过晚)都会导致血糖短暂升高。有些药物、情绪波动,甚至感染、手术恢复期内,血糖也可能“暂时偏高”。
![]()
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中华医学会指南明确指出:只有连续两次以上空腹血糖异常,并伴有特定症状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医疗机构才能确诊糖尿病。单次或偶发升高,属于“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并非真正的糖尿病。
临床中,很多“过早自诊糖尿病”的焦虑案例,反而带来不必要恐慌,还有人因错误节食影响其它健康指标。医生建议,不要靠血糖一项就吓住自己,也不要因为血糖一高就乱用降糖药。
坚持每年体检、重视家族史,是发现糖尿病的前提,但仅靠血糖数字是远远不够的。专家系统梳理了“确诊糖尿病最常见的10大症状”,下面这些细节,中老年人一定要不间断地自查,尤其“第6点”。
![]()
持续性多尿、夜尿增多,不是喝水多造成的尿多,而是葡萄糖排泄异常,夜里多次起床小便;难以抑制的口渴、口干,不只是天气燥或喝咸了,是高血糖刺激口渴中枢,需反复补水。
食量增加但体重下降,糖分不能被利用,越饿越消瘦,两三个月体重骤降超过3-5公斤就要注意;全身疲劳、体力下降,胰岛素作用减退,肌肉、组织能量供应不足,常年无力不得劲。
皮肤干痒、伤口不易愈合,高血糖环境下免疫力降低,感冒反复、小破皮老不好;反复感染(尤其是泌尿、皮肤、口腔),这是很多人忽视的关键信号,中老年女性泌尿道感染频发往往和血糖异常有关。
视物模糊、视力下降,高血糖因微血管受损所致;四肢麻木、刺痛,长期糖尿病易累及末梢神经;食欲下降,恶心呕吐,重度高血糖时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性功能减退(男女均有),由于血管、神经受损,出现勃起障碍或性欲明显下降。
特别提醒:第6点“反复感染”,往往是被误认为小病的糖尿病早信号。数据显示,约32%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都是因难愈合的皮肤炎、牙周炎去医院,才被发现血糖持续升高。
如果你发现出现多项症状并持续超过2周,同时有家族糖尿病史或已是高危人群,请及时到医院做糖化血红蛋白、尿糖、餐后血糖等结合性评估,切勿自诊自疗。
医疗上,“血糖轻度异常”是可以逆转的。其实,7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能防止转化为糖尿病。日常生活中,下列调理措施非常重要:
合理饮食,主食粗细搭配,推荐每日全谷物摄入达30%-50%,多吃绿叶蔬菜、杂粮豆类,控制精制糖和高热量零食;定时定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哪怕是饭后慢走、太极拳,也有助于降低胰岛素抵抗。
![]()
规律作息,减少熬夜,睡眠时间每日保持7-8小时,辅助稳定内分泌系统;避免情绪激动、压力过大,慢性精神压力会提升血糖波动,可通过冥想、户外社交等方式调节心情。
定期体检,监测指标,特别建议每半年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查,让糖尿病风险早发现、早控制;有症状时及时就医,不随意自购降糖药,血糖高并不可怕,盲目服药才危险。医生会根据你的病情定制个体化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