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邮件,让欧洲汽车业炸开了锅。安世中国,这家手握汽车芯片核心供应权的巨头,给欧洲八家一级汽车厂同步发去通知:想恢复芯片供货?可以。
但报价单上的货币栏,只能填 CNY(人民币)。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没有缓冲期的铺垫,这不是简单的付款方式调整,而是一场精准的 “话语权反击”。
![]()
安世的邮件发出后,欧洲车企有人火速跟进,有人慌不择路。宝马的动作最快,当天就紧急兑换 23 亿元人民币,生怕慢一步就被挤出优先供货名单。对宝马而言,早一天拿到芯片,就能早一天恢复产能,错过的订单损失远比兑换货币的成本更可观。
大众也不敢怠慢,花了一天半时间,连夜把原本 10 亿美元的信用证,改成香港离岸人民币额度。从美元到人民币的切换,看似只是货币符号的变化,实则是跨国企业对结算规则的被动妥协,背后是无数财务流程的紧急调整。
![]()
最尴尬的是法国车企。由于没有提前布局人民币储备,又没能挤进首批优先供应名单,他们只能四处 “扫货” 人民币。找离岸市场中间商高价收购,向有人民币储备的合作方拆借,甚至考虑用货物置换,每一笔操作都要支付 2.5% 的汇差。有法国采购负责人直言:“这比缺芯片还贵,但不买,生产线就只能停着。”
那种 “有钱买不到,有货拿不走” 的窘迫,让欧洲车企真切感受到了 “人民币不够用” 的焦虑。这场看似 “突发” 的结算风波,实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次生动实践,带来多重正向影响。
![]()
汽车芯片不是小众商品,而是万亿级汽车产业的核心环节。人民币能进入这个领域的结算体系,意味着其国际接受度从 “大宗商品” 向 “高科技产品” 延伸,打破了 “高科技贸易必用美元” 的固有认知。
宝马、大众的紧急兑换,法国车企的高价收购,都让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企业主动储备人民币的需求增加,会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循环使用。
当欧洲顶尖车企都开始接受人民币结算,其他行业、其他地区的企业会重新评估人民币的支付价值。越来越多的跨国贸易可能跟进采用人民币结算,让人民币的国际 “朋友圈” 越扩越大。
当中国企业掌握核心供应链话语权,当人民币具备稳定的购买力和流通性,它自然会成为全球贸易中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