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恭: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 以高质量党建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泉州新图景
历史的笔触,绘就了“晋江经验”的辉煌篇章;时代的潮声,激荡着福建泉州这座“民营经济特区”的奋进鼓点。站在新起点,泉州如何让“晋江经验”焕发新的时代光芒?近日,泉州市委书记张毅恭在接受专访时,勾勒出一幅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在泉州,党建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转化为产业升级的蓬勃动力、改革开放的崭新窗口、城乡大地的共富土壤、文旅融合的深厚底蕴,成为这座城市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强引擎。
“贯彻上级部署,关键在于做好‘融合’这篇大文章。”张毅恭表示,泉州紧紧扭住“晋江经验”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坚持“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把加强党的领导、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等核心要求,具体化为推动“四链融合”、实施“1+3+N”共富机制、深化“党建+”邻里中心建设等契合泉州实际的“组合拳”,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在泉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党建引领:激活“四链融合”的红色引擎
泉州坚持以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晋江三创园、南翼高新区、石狮青创城、德化国际陶瓷艺术城等产业集聚区,一个个党组织牵头组建的技术攻坚小组、行业标准联盟、公共检测平台先后成立。通过“党组织+科研团队+企业”等机制,推动传统鞋服、陶瓷产业向数字化、品牌化转型。
“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张毅恭表示。在坚持制造业立市、新型工业化强市的过程中,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攻坚队依托九大千亿制造业集群,站在技术研发的最前沿,助力泉州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加速迈进、向新质生产力深度布局。发力创新链,党组织牵头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深耕产业链,通过建立产业链党建联盟,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拓宽资金链,党组织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构筑人才链,通过建立人才工作站,为企业引进和培养急需人才。
![]()
2025年5月7日,泉州市委书记张毅恭走访调研外贸企业。
(二)开放赋能:内外贸一体化中的发展新格局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开放是泉州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基因。当前,泉州正以党建聚力,谱写“泉品出海”新篇章。张毅恭说:“我们依托庞大的侨亲网络,在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建设海外仓和展销中心,让‘泉州造’的陶瓷、鞋服、水暖产品更好地走向世界。”通过建立“侨胞服务站”、开展“侨商故乡行”等活动,加深了海外侨胞与家乡的情感联系,丰富了经贸往来的合作场景。
另一方面,“泉州造、义乌卖”等创新模式,打开了内联外通的新通道。通过党组织牵头,整合泉州制造优势和义乌市场优势,在义乌设立泉州优品展销中心,组织企业参加义博会等国际性展会。目前,已有6个选品中心揭牌运营,覆盖陶瓷、水暖、拖鞋等多个泉州优势产业。
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和战略支点城市为目标,泉州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链布局。张毅恭表示:“我们要通过高水平开放、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为市场主体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点上破题,在晋江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党组织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优化进口通关流程,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从面上覆盖,在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泉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牢记“努力把联系点办成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建设示范点”殷切嘱托,持续深化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以党建引领“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一场场由党组织牵线的政企恳谈会、一项项“红色代办”服务、一个个“党建惠企”行动,把政策精准滴灌至企业急需处,让企业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
2025年4月2日,见证“侨助千企万品出海行动”正式启动。
(三)城乡融合:党建赋能“1+3+N”共富机制
“党建在资源整合、利益联结中发挥核心作用,让农民增收有路径、乡村振兴有支撑。”张毅恭表示。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泉州构建“1+3+N”共富机制,以党建纽带联动城乡资源。石狮市通过“五共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村民;晋江市推动“百企帮百村”,带动产业下乡、农民增收;德化县跨镇联建“共富联盟”,发展生态农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而惠安县走马埭现代农业示范区、德化县国宝乡南斗村等试点,也正成为党建引领城乡融合的生动样本。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党建+”邻里中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们如同毛细血管,将公共服务精准延伸到基层末梢,聚焦“一老一小”,提供日间照料、课外托管等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红色物业”、建立党员责任区,有效化解物业纠纷,确保服务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而“党员进社区”活动的开展、“民情流水线”等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的先锋模范作用,让群众的急难愁盼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
(四)文化铸魂:乡土情怀中的内生动力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自然风光是泉州发展的独特优势,在山海之间遍地可见田园风光、青山风韵、渔港风情。张毅恭分享了通过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案例。
在安溪县金谷镇,雕塑家陈文令返乡打造艺术公园,在当地党组织的协调支持下,改造“微型美术馆”,沿着300米溪流构建艺术长廊,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游客接待量超20万人次,带动当地从传统农业村向农文旅协同发展转型。
在德化县丁墘村,党组织挖掘“太平宫窑”文化资源,推动复烧工程,吸引海外艺术家和游客前来交流参观。同时,通过盘活旧瓷厂、引入星级酒店等举措,实现村财年增收超百万元。
在南安市岑兜村,党组织依托“高甲戏发祥地”文化优势,建设全国首个高甲戏户外博物馆,今年1月举办的高甲戏嘉年华线上流量突破2000万人次。
“这些乡村‘能人’和文化项目的成功,背后有基层党组织的引导、支持和服务。”张毅恭强调。在泉州,党组织善于发现并激发源自乡土的创造力,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协调资源、培育人才等方式,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推动文旅融合的硬支撑。例如,牵头成立文化创意产业联盟,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组织“非遗进社区”活动,增强群众文化认同;培育本土文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
从石狮市向泉州中央商务区方向远远望去,繁忙的石湖港和泉州湾跨海大桥与城市风景相映成趣,景色如画,美不胜收。(张九强 摄)
展望未来,张毅恭表示:“泉州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实’的作风,以党建为引领,奋勇争先、再上台阶,让‘晋江经验’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着眼深化“四链融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融入新发展格局,扩大高水平开放;着眼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健全“1+3+N”共富机制,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眼文化保护传承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擦亮海丝文化、闽南文化、侨乡文化的名片,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泉州实践,努力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新贡献。
(图片均为泉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黄建材 黄小婷 陈剑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