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约而至,华东理工大学的83名“小叶子”亮相国家会展中心。他们有人是首次加盟,也有人已经是进博会“四年级”生。
从长安街到“四叶草”,从实验室到展台前,从云南山区到科技展馆,他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却都怀有一颗赤诚服务的心。
退伍女兵交出“国家答卷”
![]()
左图:李箐琳。右图:李箐琳与“小叶子”们在一起。
“第一次走进进博会的场馆,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宏大、火热,充满机遇。”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李箐琳是一名特殊的“小叶子”。作为退伍女兵,她刚刚参加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就转身投入了进博会的志愿服务工作。
“以前都是在新闻里看进博会,但真正走进来感受完全不一样了,它更像一个浓缩了全球智慧与好物的‘未来生活体验馆’和超级市场。”李箐琳说。
从阅兵场到进博馆,李箐琳说:“我们追求的都是展现最好的国家形象。在长安街,追求的是分秒不差、毫厘不误;在四叶草,追求的是热情周到、专业高效……”她把部队里“站排头、争第一”的劲头带到了服务岗位。
“博士天团”把论文“写”进四叶草
![]()
姜鸣华服务进博会。
“在进博会当志愿者,就像上了一堂最生动的专业实践课。”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的2025级直博生姜鸣华,在汽车及智慧出行展区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碰撞的火花。
作为华东理工大学与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的直博生,姜鸣华对展区内的材料创新格外敏锐。“御风科技的低空飞行器让我思考复合材料的轻量化应用,米其林可持续轮胎展示出了环保材料的巨大潜力。”这些鲜活的案例,让姜鸣华的研究方向更加清晰。
服务中,他不仅运用专业知识为参观者解答疑问,更从展品中汲取科研灵感。“优秀的工程师既要懂技术,更要懂应用。服务进博会,坚定了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决心。”姜鸣华说。
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的程添逸在结束一年云南支教生活后,以四年级“小叶子”的身份重返进博舞台,他已经是第四年担任进博志愿者了。从初出茅庐的“小叶子”到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再到如今的辅助管理岗,程添逸见证了进博会的升级,也完成了自我的蜕变。
在他看来,进博会不仅是志愿服务平台,更是连接山区孩子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在云南支教时,他曾组织开展“云游进博”活动。“我想让这些孩子们知道,世界很大,却离他们并不遥远。这些前沿科技见闻,正是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最佳素材。”
留学生“小叶子”这样“翻译”中国
![]()
左图:谢尔盖在咨询岗。右图:姜笑妍和小叶子们在一起。
“我不光翻译语言,更是翻译文化。”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俄罗斯留学生谢尔盖(Sergei Iurchenko)说。
他是咨询岗,通过服务,他看到的不是游客眼中的中国,也不是书本里的中国,而是一个“懂商业、开放、有追求的中国”。“在进博会的这几天,比学几个月更让我了解现代中国。”
来自白俄罗斯的姜笑妍(Varvara Okalava)在汽车及智慧出行展区提供英语和俄语咨询服务,展区内容涵盖电动汽车、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和未来概念船等。当她偶然发现白俄罗斯展台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在偌大的展馆里找到祖国的印记,让这场国际盛会瞬间变得亲切。”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马珍幸(Cynthia Hendrawan)也是一名留学生“小叶子”。她对中国的组织能力印象深刻,“主办方对志愿者的管理令人佩服,让整个展会看起来更专业、更有秩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