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庆一房难求,今年旺季打六折都没人住。”
在大理古城的人民路上,民宿老板这样形容今年的惨淡。
这里的民宿曾是热门榜前十,2019年旺季一晚要价800,如今降到280,连节假日都订不满。
类似的故事正在全国上演。
从莫干山到阳朔,从青岛到福建沿海,一批批民宿正在关门歇业。
![]()
民宿行业的梦碎得猝不及防,价格暴跌、机构跑路、房东维权,社交平台上“民宿老板集体卖房、回城打工”的帖子屡见不鲜。
那些曾高喊要干翻如家、击溃汉庭的民宿创业者,成了又一波被风口反噬的受害者。
民宿行业的泡沫,到底是怎么吹起来的,又是怎么破的?
01
大理古城的人民路,今年的房价几乎跌了一半。
以前旺季一晚八百块的房,现在两三百都没人订。
老板说:“国庆打完折还剩三间空着,以前哪敢想。”
这样的故事如今随处可见。
莫干山、阳朔、青岛、厦门……一批又一批民宿老板关门、退租,或者干脆把房子重新挂回长租市场。
有人调侃:“当年喊着要干掉快捷酒店的民宿人,如今自己被市场教育了。”
其实,从2023年开始,行业的信号就变了。
房价下滑、入住率走低、托管机构跑路,民宿正在经历一场全行业的“清算”。
![]()
曾经的爆款改造如今成了烂尾样本。装修几十万砸进去,旺季熬不过一个月,淡季连电费都不够交。
要理解今天的惨状,得先回头看它是怎么火起来的。
大概从2014年起,中国的旅游方式开始变。
人们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开始追求住得有感觉。
有人喜欢住进山里,看云起雾散;有人想住老城巷子里,听风吹竹影。
民宿就这样应运而生。
那几年,途家、小猪、爱彼迎等平台相继崛起,各地政府也在推民宿经济,鼓励老房改造,连银行都愿意放贷支持。
从2014到2019年,民宿数量从几万家涨到十五万家,市场规模超过200亿。
![]()
在乡村、景区、城市老街,都能看到五颜六色的招牌:“慢山小筑”“归隐客栈”“不舍云居”……每一间都在讲“故事”。
只要装修得有点特色,一年赚个十几二十万轻轻松松。
资本和创业者纷纷涌入,有人靠民宿翻身,有人靠它实现“自由职业”。
那是一个人人觉得自己能靠审美发财的年代。
02
但泡沫,往往是在最热闹的时候吹大的。
2020年整个行业踩了急刹车,很多人以为熬过去就好了,结果等真正复苏时,市场早变了。
首先是供给过剩。
口罩那几年,很多城市民宿主为了等复苏,不断开新房、推新项目。到2023年,全国民宿数量已经突破20万家。可旅游人均消费反而下降了8%。
简单说,就是房越来越多,人没跟上。
其次是同质化严重。
打开订房平台,能看到的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画风:北欧风、原木风、奶油风、ins风。
谁还记得当年民宿主最强调的在地特色?
游客来一次拍完照,就不会再来了。
更糟的是平台抽佣越来越高。
![]()
早年只要交5%佣金,现在平台要25%,还得自己掏清洁费、拍照费、广告费。
利润空间被一层层压缩,房东越干越累。
最后是托管骗局频发。
很多人没有时间运营,就把房子交给托管公司。
托管方承诺“保底租金”“稳收益”,诱人装修投入几十万,结果几个月后人去楼空。
那些以“高保底”为噱头的公司,本质上就是在滚资金。
于是你会看到,整个行业陷入了恶性循环:房东亏本、机构跑路、平台抽成、游客退热。
看似庞大的民宿经济,其实是一层层空心的塔。
03
虽然看起来惨,但这场崩塌也算是一次洗牌。
过去几年,民宿火得太快。
从城市到乡村,从景区到老街,大家都想分一杯羹,可大多数人并没想清楚民宿到底是一门什么生意。
它不是房子生钱的捷径,而是一个介于酒店与家庭之间的体验产业。
需要专业的选址、服务、营销,更需要细水长流的运营。
那些还活着的民宿,大多已经在做转型。
有的主打“亲子+自然教育”,让孩子在乡村体验农事;
有的结合“民宿+咖啡+书屋”,营造更完整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些转做“城市青年短租”,降低装修成本,追求稳定现金流。
![]()
这才是真正回归民宿本质的方向,不拼颜值,拼体验。
虽然行业退潮了,但民宿并没有走到尽头,相反,留下来的那部分,反而更接近它的本质。
乡村市场依旧有潜力,随着各地文旅项目的推进,精品民宿仍是带动消费的重要一环。
只要位置选得准、风格做得稳,就还有不错的回报空间。
同时,品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过去的散户式经营难以为继,真正能留下的,都是有稳定口碑和复购的品牌民宿,未来订民宿,可能就像订酒店一样,有会员、有积分、有标准化服务。
经营模式也在变。
重装修、重投入的时代过去了,如今大家更看重轻资产、重运营。
![]()
有人用AI定价控制成本,有人靠社群积累老客,做得更细、更稳。
民宿的热度确实散了,但行业正在变得理性,它不再是靠一间房暴富的游戏,而是一门要用心经营的小生意。
回头看,民宿的故事其实很像我们这十年的创业史。
人人都想抓住风口,结果发现风口吹来的不仅是机会,还有风险。
民宿泡沫破了,但这不一定是坏事。
它逼着所有人重新思考,住宿业的价值,不在赚快钱,而在让人住得舒服。
有些人会离场,但也有人留下。
他们不追爆款,不靠滤镜,而是踏实地做服务、做体验、做社区。
当那些浮夸的热度散去,真正留下的,才是生活本身。
毕竟,民宿的核心,从来就不是房子,而是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