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办、元宝山发电公司承办的电力工业研学活动在内蒙古赤峰市举办。赤峰交通学院电力专业56名师生走进元宝山发电厂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教育试点示范基地,站在新中国火电大机组起步的地方,沉浸式感受中国电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的工匠精神。
![]()
元宝山发电厂,是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生动缩影,曾经创造了中国电业史上“三个第一”,新中国第一台整套引进30万千瓦火电机组、第一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第一条国产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线路。半个世纪来,元电始终秉持着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精神,在专业领域不断书写着辉煌篇章。如今,元电依托一号机组国家工业遗产的资源优势,建成国首批“大思政课”基地、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教育试点示范基地,创造了集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优质平台,传播企业精神,弘扬电业文化,培育时代新人。
![]()
在电力工业文化研学实践中,学生们近距离参观发电全过程,聆听专业讲解,将书本上的知识具象到可触摸、可感知的现场专业设备上,详细了解电的产生、传输和分配过程,极大激发了学生们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亲身感受工业发展的艰辛与成就中,自觉强化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
![]()
研学团队的第一堂实践课,在讲述中国电业50年发展史的厂史馆进行。这里记录着中国电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学生们徜徉在时光的宝库里,仿佛穿越时空,重回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电业人在面对技术难题时的不畏艰难、勇于探索,通过学习实践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在设备改造过程中团结协作、精益求精,成功实现机组的稳定运行和发电能力的提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
在锅炉厂房遗址改建的工业文化广场上,学生们亲手触摸到重达65吨的汽轮机转子,仰望那用最初滑膜技术一点点推移建设出来、表面弯曲粗糙的180米高烟囱,感知到大型机械设备漂洋过海落户到塞外边陲的时代壮举,感受到从引进到消化吸收到再创新,与中国电力人克服创业之艰难、集全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众志成城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
在国家工业遗产展陈场馆,学生们看毛主席圈阅、周总理批示的 “四三方案”,听中国电业人在风沙中驯服 “洋设备” 的奋斗故事。泛黄的旧照片,模糊了遥远的旧时光,却荡涤并启迪了此刻的新理想。学生们在老旧的设备和图片前久久驻足,仿佛同前辈一起站在荒芜的土地,顶炎炎烈日,冒刺骨严寒,挥汗如雨地运设备、建厂房,聚精会神地修设备、调参数,目光相接处,开启跨时代的心灵沟通,传承时代精神,汇聚工业力量。
![]()
职业体验课堂将研学活动推向高潮。学生们来到在运机组控制室,体验大型发电机组运转流程及控制过程。通过机长实操微课堂,亲历电业人工作的严谨性与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火力发电机组从启动到打闸停机的关键性节点操作流程。在与机长问答互动中,为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找到更具实践性的答案。“亲眼看到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对专业知识有了更大的探究动力。”学生们由衷感慨。
![]()
针对电力专业学生开展工业文化专题实践研学,使学生们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加坚定努力学习电业知识的信念。下一步,元电研学基地将与赤峰交通学院深入共建,常态化开展工业文化专题和红色主题实践研学,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共同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立德树人,奉献社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