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犯罪行为。下面通过一个典型案例来深入解读合同诈骗罪。
被告人李某与被害人张某签订了一份木材买卖合同。合同约定,李某向张某供应价值50万元的优质木材,交货时间为合同签订后的一个月内,张某在收到货物验收合格后支付全部货款。
在合同签订后,李某并未按照约定准备木材。他通过伪造木材产地证明、质量检验报告等虚假文件,向张某展示,让张某误以为李某有足够的优质木材可供发货。同时,李某还虚构了自己在木材采购渠道上的优势,声称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木材,进一步骗取张某的信任。
一个月后,交货期限届满,李某无法提供合同约定的木材。但他又编造理由,称木材运输途中遭遇不可抗力,导致交货延迟,并承诺会尽快安排新的运输。张某基于对李某的信任,同意了延迟交货。
此后,李某继续以各种借口拖延交货时间。直到张某多次催促后,李某干脆失联,再也无法联系上。张某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合同诈骗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李某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履行合同,通过伪造文件、虚构事实等手段,骗取张某的信任,其目的就是为了非法占有张某支付的货款,符合合同诈骗罪对主观方面的要求。
虚构事实 :李某伪造木材产地证明、质量检验报告等虚假文件,虚构自己在木材采购渠道上的优势,这些行为都属于虚构事实,使张某陷入错误认识,误以为李某有能力履行合同。
隐瞒真相 :李某隐瞒了自己根本没有准备木材以及无法按时交货的真实情况,继续编造各种借口拖延交货,最后失联,这一系列行为都是在隐瞒真相,进一步欺骗张某。
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诈骗行为 :李某与张某签订合同后,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通过上述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张某的信任,使其遭受了财产损失,符合合同诈骗罪在客观方面的行为特征。
本案中,合同约定的货款价值50万元,这就是李某意图骗取的数额,也是认定其犯罪数额的依据。张某因李某的诈骗行为,遭受了50万元的潜在财产损失,李某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犯罪数额为50万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在本案中,李某的行为符合上述第(四)项规定,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应当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对于合同相对方的资质审查至关重要。在签订合同前,要仔细核实对方的身份信息、经营范围、经营状况等,避免与不具备履行能力或信誉不佳的主体签订合同。
不能仅仅凭借对方提供的文件或口头承诺就轻易相信。对于重要文件,要进行核实,例如案例中的木材产地证明、质量检验报告等,可以通过向相关部门查询、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验证。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保持密切关注,及时了解合同履行情况。一旦发现对方有异常行为,如拖延交货、编造借口等,要提高警惕,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损失扩大。
当发现自己可能遭受合同诈骗时,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会依法进行侦查,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尽可能挽回被害人的损失。同时,被害人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等法律途径,要求犯罪嫌疑人返还被骗财物,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总之,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会给被害人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通过对本案的解读,希望能够提高大家对合同诈骗罪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避免在经济活动中遭受类似的诈骗行为。同时,对于实施合同诈骗的犯罪分子,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