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从今年夏天说起。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个视频,直截了当地宣布:所有中国人都不能参与美军的云计算项目。这段三分半钟的视频,就像一颗炸雷,在科技圈掀起了轩然大波。
其实这事儿早有苗头。七月中旬,一家叫ProPublica的媒体发了篇报道,说微软公司有个“数字护卫”机制,让中国工程师间接参与五角大楼的云平台维护。
虽然代码是由美国员工来执行,但报道质疑这种安排的安全性。更关键的是,报道指出负责监督的很多是退役军人,他们的技术水平可能识别不出潜在风险。
![]()
这篇报道可把华盛顿的政客们给急坏了。共和党参议员科顿马上给国防部长写信,要求彻查所有涉及中国技术人员的国防承包商。科顿这人向来对中国强硬,他在信里直言这是“灾难性隐患”。
微软的反应那叫一个快。两天后就宣布调整服务流程,保证不再让中国工程师参与国防项目。虽然公司没公布具体人数,但业内人士估计,受影响的工程师不在少数。
要说美国这波操作,可不是临时起意。从去年开始,他们就在STEM领域对中国留学生收紧签证。很多大学私下里建议中国学生别申请人工智能、半导体这些敏感专业。
今年初,美国农业部更是一口气解雇了70名外国科研人员,其中大部分是中国籍的博士后。这些人研究的都是作物基因、食品安全这些民用项目,结果也被扣上“安全风险”的帽子。
赫格塞思的视频发布后,其他科技巨头也坐不住了。亚马逊、甲骨文这些公司纷纷开始内部排查,不仅查现在雇的中国工程师,连过去写的代码都要翻出来看看是谁写的。
结果就是,很多在美工作的中国技术人员被调岗或边缘化。他们明明没碰过敏感数据,也没违反规定,可就因为国籍问题,职业生涯受到了严重影响。
这波禁令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九月份,五角大楼又下令,禁止所有科技供应商使用中国籍人员参与系统维护。说白了,就是要把中国人完全排除在美军的技术项目之外。
这么做的后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国防部的系统维护周期明显变长,项目成本平均涨了两成。要知道,五角大楼的云计算服务有六成模块都依赖外部技术支持,现在突然要本土化,人才根本接不上茬。
农业科研领域也挺惨。那些被解雇的中国学者参与的项目现在推进困难,基因数据库更新跟不上,生物环境监测数据缺了两成。美国农业本来就很依赖国际人才,这么一搞,粮食安全都要受影响。
教育领域也好不到哪去。今年STEM专业中国学生的签证拒签率飙升到30%,像斯坦福、麻省理工这样的名校,都开始建议中国学生转申低风险专业。这不是要把美国的创新之路越走越窄吗?
说起来,美国这么防着中国技术人员,说到底还是心里发慌。数据显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发表量已经在2020年超过美国,在5G、量子计算等关键技术的专利数量也在持续增长。美国智库最近发布报告警告说,技术脱钩可能会让美国的国防创新能力不升反降。
微软虽然配合政策调整,但也吃了苦头。内部评估显示,完全排除中国技术人员后,部分项目开发效率下降约20%。公司试图用印度、以色列的团队来弥补,但文化差异和时区障碍让协作效率大打折扣。
其实历史早就证明,技术封锁往往事与愿违。想想2019年华为被制裁后,研发投入反而年均增长20%,去年推出的麒麟芯片已经完全自主设计。中兴被制裁后,供应链本土化率在三年内从30%提升到65%。外部压力有时候反而会加速中国技术的自主创新。
现在美国这波排斥运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系统性。从国防核心项目到农业科研,从企业雇佣到教育交流,美国正在全方位地建隔离墙。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中美关系,也可能让美国失去在全球化科技生态中的传统优势。
结语
美国防部长的一纸通告,让中美科技竞争进入新阶段。这场以安全为名的排斥运动,说到底是美国面对技术竞争时的心态失衡。从微软工程师到农业学者,从云计算到基础研究,系统性排斥正在改变全球科技合作的生态。
历史告诉我们,技术发展从来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封闭与隔离往往只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在人类共同面临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的今天,科技领域的开放合作显得格外重要。
美国筑起的这堵技术高墙,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安全感,但从长远看,保持系统的开放与包容才是创新的源泉。这场科技竞争何去何从,不仅关乎两个大国的发展,更将影响全球科技的未来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