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正式开启的前一天下午,德国展商汉斯·科布沙茨基(Hans Kobschaetzky)趁着饭后的空闲在国家会展中心四处溜达看看,他的目光很快被位于中央广场的上海馆门口迎宾的机器人吸引。
“它会说英语吗?”汉斯问场馆内的工作人员,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用英语向这个智元机器人问了好。话音刚落,立刻得到了机器人的热情回复。“Hello, I'm Xiao Zhi, the smart guide of the Shanghai Pavilion at the CIIE,I'm really glad to meet you.”(你好,我是小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馆的智能讲解员,非常高兴见到你)。
他们之间随后展开了一段如同常人般的对话。
机器人小智用英语告诉他,“如果您对这个展馆有任何疑问,比如想知道这里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有哪些品牌在展出,尽管告诉我,我会让您拥有一次非常愉快的参观体验。”
“以你的视角来看,这里最让人喜欢的(地方)是什么?这个展馆里最值得看、最该看的地方有哪些?”汉斯问。
“有很多必看之处,”小智一样样为他罗列,“您可以看到基于上海博物馆古埃及展而制作的猫神像,也可以和各种机器人互动,还能沉浸在米哈游音乐会中。此外,也不要错过各种不同品牌的创新展示。在这里,核心就是体验人工智能与新消费的融合。”
![]()
“那我必须进去好好看一下了,”汉斯说,“毕竟我每天都在和你们这些‘家伙’打交道。”
这名来自德国Neura Robotics公司的展商告诉我们,自己的工作也是智能机器人领域。Neura Robotics是一家2019年在德国梅琴根成立的协作机器人制造商,专注于认知协作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研发,是德国本土唯一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
汉斯介绍,自己是第一年参加进博会,他们公司也在会展中心里开设了展位,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来了解。他发现,上海馆里集合多品牌多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其中,如身机器人品牌专为居家养老服务研发的“齐家”系列引发了他浓厚的兴趣。
![]()
“这个的用处是什么?这个机器人具体能做些什么呢?”汉斯对着一台齐家·养老护理机器人问到。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专为居家养老场景研发的机器人,具备“操作模式”与“轮椅模式”两大核心工作形态。在操作模式下,可智能完成喂饭、打扫、拿取物品、互动陪伴等照护任务;在轮椅模式下,能够安全搭载老人实现室内外移动,满足散步、出行陪伴等需求。
在现实中,一名护工只能同时照护两到三名老人,而借助机器人,就可以同时照护五到十名老人。如此,便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护工们的负担。
![]()
作为一名机器人领域的专家,汉斯是否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将彻底取代人类?“我想应该这么说,在很大程度上,人工智能会朝着接替人类完成很多任务的方向不断发展,因为人工智能本质上具备学习几乎所有事物的能力。”汉斯说,
“但它必须和机器人完美结合才行。是这样的,如果你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结合起来,那这个机器人就会像小孩子一样:尝试做一些事,体验一些事,然后弄明白哪些方法可行,哪些不可行。久而久之,它基本上就能学会做所有事了,对吧?不过我觉得它还是会有一些局限性。目前来看,人类在某些方面仍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优势。但理论上,要是能让人工智能拥有和人类一样的运作机制——我是说完全一样的机制——那它就能接替人类做所有事了,没错。”
他以眼前这台智能机器人举例,“但你要是拿机器人的手和人类的手做个对比,就会发现两者还是天差地别。机器人的手只是人类手部的一个非常粗糙的模型,人类的手还能做更非常精细的事。而且人类的手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力量,这得看你要做什么。比如,你要搬重物,就得用力抓握;但如果是拿一个很薄的玻璃杯,你就最好别用力挤压。”
“这些能力都需要时间去学习,但这同时也是类人机器人目前在物理层面的局限——因为我们制造的人工手无法像人类的手那样,对周围环境产生这种适应性。”
我们问他,看了这么多中国制造的智能机器人,和他们自己研发的相比哪个更聪明?汉斯笑着摆了摆手:“机器人不分好和坏,而是按不同的功能去区分,因为它们能干的活种类不同,所以无法比较。”
![]()
午休时间结束了,汉斯要回到自己的展位上去作最后的准备了。临走前,他特意折回小智的身边。“嘿,我能和你合个影吗?”他对小智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