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三还要天天上早八,从早上8点排到晚上9点,连午休都要掐着表”“课表密密麻麻,30多门课真正有用的没几门,含水量太高了”……最近,不少大学生晒出的“饱和课表”引发热议,有学生吐槽“别说实习、谈恋爱,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大学本该是知识探索的乐园,但现实中,部分课程却成了学生的负担。重复的理论、过时的案例、脱离实践的考核……学生忙着上课,却难以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高校课表挤成“早八晚九”,企业却依旧埋怨毕业生眼高手低。这场教育链与企业需求的断层危机,究竟该怎么破?
01
课表爆满,学生质疑
学生:
课真的太多了,都不知道是怎么安排出来的,给人一种很重要、很有用的错觉,其实到头来啥都没学会。@念也
要说课多少,主要还是看质量吧。有些课必须上,比如老师讲得很精彩的、内容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真的很重要的课程;有些课选择性逃,比如念PPT的课,真没必要浪费时间,签完到走人。关键在于自己在大学想要得到什么,想清楚了去做,达到自己的大学目标才是最重要的。@宇的星辰
其实安排满倒还好,如果都是安排的专业课那多学点也很好。最烦的就是安排一些创新创业这种水课,不光没用还浪费一两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的时间。我本科的时候是药学专业但是学校非要让我们学电商运营,一学就是两个星期,晚上七点到十一点。这点时间真的可以干好多事情,可是我们被强制学电商。不是说电商不好,而是专业不对口,我们当初报药学肯定是想学和医药相关的东西。@猫控雾月
大二学生一枚,现在五天早八,基本天天要早起,加上隔壁有高中,每天七点来钟必定开大广播,真就没觉睡。课表里面确实一堆没有意义的水课,有课堂要求签到,不去都不行。加之禁止非大四学生请假实习,那我就很想问了:怎么做到既在抱怨学院就业率低下,又不允许找到实践机会的同学外出实践呢?大四校招企业看重实践经历,学校用这些水课绑住学生,学生又何来实践经历呢?真指望着每个班靠微不足道的几个外派实践名额锻炼吗(甚至这些名额也要靠绩点排名选)?@Yuheng Chiu
大四,5个早八,周六还有课,气笑了。完全不知道学校为什么这么安排,难道单纯为了难为我们吗?@超越
课是满的且半懂不懂的,作业是做不完的,同学关系是疏离的,步数是上万的,感觉像在上高四,还是一个人的高四。@lywwwww
我的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现在还是很无助、很迷茫,每天上课都感觉水水的,除了上高数有点充实感,其他时候就是一整天下来不知道自己学了点啥。学校还有这样那样的事,但是又想不明白做这些事有什么意义。干了班长之后午觉都不敢睡,就怕错过什么信息,手机一震动就立刻拿起来看,现在没事的时候一点都不愿意看手机。想学点其他技能,却发现时间碎得可怕,完全拿不出一整块时间来提升自己。@皎皎明月
有些教务老师故意把课排得零零碎碎。之前我们校区刚落成,在海边,离城区几十公里还没通地铁,教务说当时故意把周一到周五都安排上课,就是不想让学生出去。@怀星
过来人:
我们90年代读大学,可以到外班外校听课,很多课外时间泡图书馆,排课最满一天也就是4大节,有时3大节。学校教跳交谊舞开舞会,还有学校影院等等,感觉自主时间非常多,也没见得学生学坏呀!为什么不把时间还给学生?@谢谢
我是十多年前的本科。我们那会儿的大学就是很自由,除了上课会点名的老师,平时没有任何人管你;只要期末不挂科,辅导员也不会找你。辅导员也是不熟的,每学期只在开学见一次。@momo
作为三十年前的大学生,我觉得很幸运,那时候大学很宽松和自由,课程排得不紧。虽然我学的是中文,空闲时间我还学了易经、音乐、新闻采编、证券等不用考核的选修课,还到历史系听讲座,感觉大学生活很丰富,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作用。如今高中化的大学模式,真要改!@思考改变人生
老师:
我是大学工作人员,对这种现象我也是深恶痛绝。学生们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读书的时间,没有运动的时间,没有交友的时间,没有感受社会的时间......他们的时间被挤压得太多了,唯一的休息就是熄灯之后看手机。我觉得大学生就应该取消早晚自习,每天的课时不应该超过8个小时,剩余的时间都应该由学生自己支配,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发展的空间。@纳尼亚大使
![]()
02
为啥费力不讨好?
学生:
为啥?还能为啥?你们有没有这样的课和老师:讲完父母讲自己,讲完自己讲老公,讲完老公讲闺蜜,讲完闺蜜讲亲戚,讲完亲戚讲亲戚家的孩子,讲完亲戚家孩子讲学生,一个学期就过去了。@好无语改个名字
大学开设的一些课程真的没有用,比如:大学生创业课。教师一天业没创过,毕业后社会都没什么实际接触直接又回学校教书了。还有类似课程:大学生就业课、大学生模拟实践课(思维、技术老旧、20年教学PPT传承),学校认真看看自己安排的课程吧!@没有jio的梅花鹿
我觉得就我自己而言,可以分几点来说:
1.我大学课程本身内容和企业实际需要直接就有很大的脱节(是多位不同企业人员来学校讲座的时候提到的)。
2.我的专业属于医工交叉,医没学多少,工学得也很杂,课程有电、机、材料、解剖生理、检测监管等,什么都学,却什么都不精。
3.大学老师讲课水平参差不齐,因为对大学老师考核的标准就不包含讲课质量,只要求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做得好,讲课水平可能很一般。@Larel(透明版)
旁观者:
难的不是课程多,而是真正为学生考虑的老师比较少,有些老师忙于搞课题搞研究,缺乏精力在研究课程设计和讲课质量上,上课应付式念PPT,考试前只圈重点完成任务。只有真正健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师引进机制,真正让大学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c
培养大学人才,靠的不是这种形式的规训,而是开放校园、给予自由,让学生在校园中有更多的容错率去尝试、去体验,以慢慢接入社会、跟社会接轨!@男神是康德
过来人:
把成年人当未成年来管,甚至现在有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学校园理所当然就应该是封闭式管理的。以前我们是可以随时到别的大学旁听各种课程和讲座的,可以随时到别的大学参加各种活动,可以随时到别的大学逛书店和书摊……什么都封闭式管理,空间管得死死的,时间管得死死的,学习管得死死的,生活管得死死的。@阿密哩达·欢喜
我毕业三年多了,给你们做个参考吧。我大学也算是同学眼中的“风云人物”,但其实挺失败。四年班长、学生会也待了蛮久,大二开始搞科研项目,大三大四成为团队负责人,拿过挑战杯省银奖、互联网创业校奖,自己有一个国家级创新项目,团队还有个国家级创业项目……但最后保研失败、选调无望,出来工作。学校的课程确实也挺多的,但是自己大部分心思并没有放在学习上,而是在玩乐、游戏上,业余时间也是大部分投身“杂事”,靠水课刷高分,专业课学得并不精,最终英语四级也没有过关,一切都是白搭了。面对学校并非量身定制的课程安排,自己对未来要走的路一定要有数。@D
上大学就是为了培养学习知识以外的能力。在外企干了近20年的我想告诉大学生朋友,工作的压力和工作时间比上课还大,这还不包括办公室政治和老板同事竞争刁难。大学里学的不仅仅是那些知识本身,更多的是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某一课题的基本铺垫知识并为后续工作做出计划的能力。谁说大学能教授所有工作时需要的知识?那工作了还有啥可学的?@柔甲
![]()
03
未来方向:教育改革需要多方合力
老师:
快点精简学校课程吧,我一个老师都忍不了了,看着有些同事那么水课,我都替他们害臊,学校管管吧!让学生们有时间去实践、去学习,别说孩子们眼高手低,哪怕多给他们点时间摔跟头再爬起来,等他们真正走上社会的时候,都会比现在更合格。@麻木的小狗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国内多所高校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通过学分和课程的双重减法,剔除那些重复、低效的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的比重,还缩减了毕业所需的总学分。但是要真正弥合教育与就业之间的鸿沟,我认为仅靠高校的努力显然不够。这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参与。首先,高校应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引入更多贴近行业需求的内容。例如,可以邀请企业导师参与授课,或者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锻炼技能。其次,企业也需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在校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毕竟,只有亲身体验过职场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最后,作为主体的学生,也要主动寻找平衡点,在减少课时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抽时间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秘密联盟
单纯地减少学分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如果课程内容仍然与市场需求脱节,那么即使学生的负担减轻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可能依旧不足。因此,如何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精准衔接,才是关键所在。@poos
旁观者:
作为一名前教育战线的老兵,我认为现在既然减学分成了趋势,如何让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精准衔接,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首先,高校得优化课程体系。不能再盲目地增加课程数量,而是要注重课程的质量和实用性。比如,对于一些内容重复的课程,可以进行整合,避免学生做无用功。同时,要多开设一些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有机会进行实践操作。
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可以和企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让企业参与到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来。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际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而高校则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要求。
最后,学生自己也要主动转变学习观念。不能只盯着书本上的知识,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比如,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科研项目、创业比赛等,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天道酬勤
记者点评:
半月谈评论员白丽萍
大学课程饱和化的争议一直存在。现如今,就业竞争压力加剧、考公考研受热捧、高校自身的安全焦虑等因素叠加,部分大学看似顺势而为,以制定“饱和”的课表来迎合社会发展需求,实则治标不治本。一些院校考核评价体系的单一、课程与实际相脱节严重等问题,未得到同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间无效内卷。更让人担心的是,还悄然稀释了大学教育的本质。饱和的课程不一定拥有饱和的大学生活。我们应该再回头看看大学的本质,大学的使命不是塞满课程,培养固定模式的学生,而是培养有理想、有探索精神、有本领的大学生。课程只是个框架,关键看如何填充。对于学校,不断改进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应不断课程重构、学分缩减为学生自主探究“松绑”,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需懂得生涯规划和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把大学课表看成一副宝藏图,懂得规划才能得到更多的惊喜。
主持人说
大学“饱和课表”引发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减学分是一个开始,它提醒我们,教育是为培养人才,而非消耗热情。要努力让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精准衔接,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收获知识,又能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当课堂逐渐走向真实场景,这场教育革命或许能真正破局。当“饱和课表”逐渐成为过去式,我们期待看到的是更加灵活、高效的教育模式,以及一群既懂理论又擅实践的年轻力量走向未来的舞台。
对于高校课程安排,你有什么建议?
留言区说说吧
来源:半月谈
策划:苏娅 张子晴
记者:白丽萍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