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大家一起商量、一起办,什么困难就都能解决!”近日,在大兴区委社会工作部与清源街道联合举办的楼门治理观摩交流会上,滨河东里社区楼门长侯锦丽的履职故事,引发了全区20个镇街120名听众的共鸣。这生动的一幕,正是清源街道深耕楼门治理,以2292个楼门为“微细胞”,破解超大城市治理“最后一米”难题的缩影。
育能人:“管家”盯楼门 难事一起办
在清源街道,“有事找楼门长,管用!”已成为许多居民和社区工作者的共识。街道通过“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方式,实现了2200余楼门长全覆盖,这支2678人的队伍正成为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滨河西里北区楼门长崔永兰的通讯录里,排在最前面的是1到6层11户邻居的电话。担任楼门长十余年,她调解矛盾、照料老人,更是将楼下一块垃圾荒地,与老伴一同清理改造,拉走6车垃圾后种上花木,最终“点荒成景”,打造出小区知名花园。
这样的故事在清源俯拾皆是:清源西里小区甄广林为邻居保管钥匙,加速老旧小区改造进程;康宜园社区班善华义务照料同楼老人十余年;滨河东里社区侯锦丽发挥“熟人效应”,成功调解多起“12345”市民热线反映的邻里纠纷。
“当好楼门长除了责任心,还要有方法论。”清源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阳介绍,街道为此制定了“4+3+1”职责标准清单,明确“安全巡查、信息摸排、环境监督、协调沟通”4项核心职责和“政策宣传、活动组织、物业监督”3项协同职责,楼门长还可依特长拓展服务。例如,丽园社区的南国权便凭借书法特长,在楼门内开设公益书法班,学员从本楼门延伸至周边社区。
此外,街道每年组织20余场专题培训,通过案例解说、方法引导,推动楼门长从“经验式”服务向“专业化”履职升级。
能办事:资源“沉”进楼 精准解民需
“我们楼道里几乎找不到堆物堆料。”枣园社区楼门长付强的底气,源于一套运行成熟的“楼事快办”机制。作为拥有50多栋楼的老旧小区,枣园社区早在2018年就由付强牵头组建“执行力”志愿服务队,队员们每周两次爬楼巡查,成为社区安全的“移动探头”。
发现隐患后,高效的处置是关键。清源街道建立了“楼门长吹哨—社区派单—部门报到”的闭环流程,并明确办理时限。不久前的一次高效检验中,楼门长杨彦玲发现大件垃圾阻碍交通,立即“吹哨”联系物业,物业通过监控寻主并协助清运,全程不到30分钟。据统计,今年通过此类巡查处置的安全隐患已超千件。
在“吹哨报到”基础上,街道还将楼门议事固化为常态渠道,推动资源与需求精准对接。学院社区通过楼门议事会梳理出老年关怀、儿童托管等高频需求后,在街道助力下引入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高校资源,创新设立银龄助老、楼门托管等四类“学子实践岗”。如今,超过100名高校志愿者与楼门长“一对一”对接,累计提供服务60余次,让楼门服务内涵不断丰富。
树品牌:治理有章法 楼门亮风景
走进丽园社区B9楼,“久久爱心楼门”的牌匾洁净醒目。楼内,共享工具角扫把、抹布一应俱全;墙面上,楼门聚餐合影、家风家训故事营造出浓浓的“家”的氛围。楼门长戴自智介绍,“环境共护”已写入本楼门公约,工具根据需求动态更新,推动维护楼道成为居民自觉。
在清源街道,像这样主题鲜明、功能各异的特色楼门已有700个。街道以“空中四合院”“美家美户”等品牌为牵引,系统推进特色楼门建设。
“楼门品牌的打造不是社区‘一拍脑袋’,而是共商共议的结果。”丽园社区书记任慕菲表示,各楼门品牌基于居民职业、兴趣和需求自然孵化,形成了职业赋能型、专业服务型等多类矩阵。例如,丽园社区15号楼“明德雅居”内居住着14名教师,他们发挥特长布置书画、开辟图书角,将楼道打造成文化空间,并提供亲子教育指导,是典型的“职业赋能型”楼门。
为推进治理常态长效,街道全面推行“微网格·全公约”机制。在党组织引领下,居民通过“拉家常议事会”共同制定楼门公约,使“美景共护、文明共育”成为共识。此外,街道发起的“楼门挑战赛”将楼门品质与居民荣誉挂钩,激发了持续参与热情。
系列机制推动下,楼门面貌悄然蜕变:曾经堆物杂乱的楼道变得整洁有序,邻里纠纷通过团建转化为理解包容。各楼门深挖特色,形成心理咨询、爱心互助等主题,真正实现“一楼一品”,激活了基层治理新活力,让社区成为居民安心、暖心的共同家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