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北京通州法院近日在审理一桩商事纠纷时发现,原告代理人提交的两起“参考案例”竟是AI生成的虚假内容。
被法官识破后,代理人承认,案例是他提炼案件事实后,反复向AI提问生成的。他未经核实,就直接复制粘贴提交法院。
这样滥用AI,实在荒唐。一旦这类AI生成的虚假信息蒙混过关,被参照适用,司法公信力将受到质疑,法治公平与正义将受到严峻挑战。法官对此严肃批评,指出其行为是“放任AI生成或编造虚假信息扰乱司法秩序”。
这样的荒唐事,值得深思和警惕。现在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拥抱AI,但在法律、医疗、金融等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滥用AI不仅可能丢了专业底线,也损害职业声誉。法院还得耗费额外精力甄别核实,浪费司法资源。
AI不是不能用,但工具再方便,也不能成为偷懒的借口;技术再强大,也不能击穿专业操守。(文案:王志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