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设计》专访|王子源:“逐光而行” 一种在技术幽暗中寻找人文坐标的姿态

0
分享至

ⓒ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王子源

ⓒ 供图: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受访人物



王子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士,世界设计理事会(theicod.org)原副主席,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艺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中国包装联合会全国设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设计作品先后荣获三次“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奖、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金奖、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等。教学成果曾获教育部高等教育国家级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第十二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等。


观点提纯

“在精微和广大之间,好的艺术设计教育本身就应该具有包容性。设计教育在这一转型期更应强化学生对“现实”的多重认知和参与。技术不仅改变操作路径,也在重塑认知框架。创作的主体性不是固守旧有的表达方式,而是不断识别和调整出更加适配现实的方式。”

《设计》:2025届毕业展主题“逐光而行”被解读为“在技术狂潮中坚守人文内核”,这一主题如何引导学生在AI 冲击下平衡技术工具性与创作主体性?

王子源:在技术驱动设计的冲击之下,设计师创作主体性体现的层面也产生了分化,包括理念、主题、方法与呈现形式等都不可阻挡地发生变化。而其微妙之处在于,AI技术的参与让设计是否还设定于以人类感官为核心的观察与表达,这也促发了感知形式的变革。如GPT-3那样的生成模型通过“语言构拟”现实,实际是一种新的感知逻辑,挑战着理性本位的人类中心论。但在精微和广大之间,好的艺术设计教育本身就应该具有包容性。设计教育在这一转型期更应强化学生对“现实”的多重认知和参与。技术不仅改变操作路径,也在重塑认知框架。创作的主体性不是固守旧有的表达方式,而是不断识别和调整出更加适配现实的方式。

就人类历史而言,我们曾消化掉诸多技术革新,如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仍保持了主流发展方向。而当下人工智能以其爆炸性发展远超人类经验而变得问题诸多。“逐光而行”正是一种在技术幽暗中寻找人文坐标的姿态。面对人工智能浪潮,“逐光”的真正含义是以人为尺度,主动构建从工具到思想的动态张力,这并非替代人的经验与想象;它提示学生将AI视为工具进行分析与实验的合作,而非设计意图的生成者。人们现在仍然坚信,人类的未来角色将决定于其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认知和行为。我们都需要警惕设计判断力与决策权的让渡与丧失。AI工具的创造逻辑恰恰也在提醒我们:设计不应仅追求效率与技巧,而需回到对人类处境与精神的持续体验与认知。


《像素浮游》/设计者:曾艺馨 /指导教师:陈慰平 吴帆 姚璐

《设计》:本届展览要求每位学生作品限高2米、占地≤4㎡,但涌现出《微缩21世纪艺术史》《石膏馆论文剧场》等突破物理限制的策展式作品。这种方寸间的叙事创新是否反映美院对“展览作为媒介”的教学转向?它与传统下乡写生“走向广阔天地”的理念如何辩证统一?

王子源:毕业展览既是学生对个人研究成果的展示,也是作为媒介对外传播的场景,在有限的展览空间条件下,如何做到物尽其用、场尽其用看似一对矛盾,但这并非叙事要求的绝对矛盾。合理与平衡仍然是教学的重点。这也是设计的新课题。

《设计》:AI工具(如Midjourney、ChatGPT)是否已成为学生创作的重要辅助?它们如何改变设计流程与思维模式?面对技术滥用风险,学生是否在作品中主动探讨设计伦理(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

王子源:不仅是在2025年毕业展,近年来随着大语言模型的不断迭代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能力的快速发展,平台化的人工智能创作工具已经成为学生创作的重要辅助,从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作业到毕业设计作品的创作过程,普遍能看到AI工具的影子,这是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和趋势。当然,对这些工具或平台的使用,在每个同学的具体实践中占有不同的比重。从推动设计学向交叉学科转型,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立场,我们对学生广泛使用AI工具持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

从对今年毕业展的观察来看,AI工具在学术作品创作中大致起到3个作用:一些同学将AI工具提供的技术可能性与自己的设计概念和策略相结合,提升了作品的丰富性、内容维度与生产效率,比如视觉传达方向的同学在视觉图形的设计中,用AIGC工具拓展“像素”图像的想象空间,并将这种想象融入自己设定的视觉生产逻辑。还有一些同学将AI工具视作内容生产工具,如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的同学在动画和实验影片的创作中,运用AIGC视频生成的平台优化创作流程,实现他们的动态视觉风格,完成叙事影像作品。此外,我们更欣喜地看到,有少数学生能够将AI工具的工作方法结合自己的创作思维,创作出具有今天AI思维特征的实验性作品,比如艺术与科技方向的学生运用多智能体对话的方式,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即兴戏剧表演的可能性。这便是对AI工具“思路”的不同应用,这样的作品最后也获得了观众和学术层面较好的评价。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结果驱动的流程重塑,也可能稀释了“问题定义”的深度与精度。设计教学需引导学生不仅会用AI,更要反思“为什么用”,在设计实践的理念和逻辑上保持自洽,强调“提出问题”比单纯“生产图像”更重要。

虽然学生普遍使用AI工具辅助创作,但是对这些技术工具本身有深度思考,讨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创作者本身关系的作品或论文并不多见,这是由于当下平台化工具的易用性和学生对技术逻辑内在结构的了解之间有比较大的落差。这是所有人都面临的问题,快速好用的技术一下子形成新的手头习惯,而我们还没来得及仔细思考它是怎么回事。虽然现状如此,但是也还能看到一些同学开始思考数据隐私等问题,比如有一位同学整理了她手机里面所有的个人照片,去重新发掘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这种呈现就不可避免的要处理个人隐私、数据研究与作品展示之间的关系,但这也带给学生对技术现实进行思辨的机会,这样的创作尝试我们也非常鼓励。

正因人工智能不具备真正的情感、道德判断与自我反思能力,其所做出的行为模拟往往缺乏人类判断中所依赖的情境理解与价值权衡。这意味着,AI 在执行复杂社会任务时,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其行为对具体人群或文化的真实影响,从而引发偏差。尤其在设计实践中,当生成工具被用于处理数据、自动决策或塑造公共感知时,设计者须意识到工具的“高效”不等于“合理”,其背后的训练逻辑可能掩盖了深层的结构性问题(部分延续自历史观念的社会判断机制,虽具普遍性,却在当代逐渐成为掣肘公平性与包容性的因素)。正是因为人工智能不具备如怀疑、敬畏或自我限制等能力,它才更需要由人类为其设置伦理边界与判断机制。


《花道》手工花朵数据集/设计者:周小/指导教师:张凡 刘骁 蒋华

《设计》:本届毕业设计作品有哪些亮点引起您的关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设计青年对社会文化、材料创新、前沿科技、设计伦理等议题的关注在近年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学院如何培养学生从“社会痛点”中提炼设计命题的能力?

王子源:在本届毕业设计中,我注意到不少作品以深厚的文化感知力回应社会议题,尤以人工智能与传统生态智慧结合的探索令人印象深刻,作品《茶魂之树·腊茗》即一例。《茶魂之树·腊茗》聚焦云南景迈山这一世界茶文化遗产地,尝试将AI生成语言与布朗族“万物有灵”的信仰系统和古茶林的生物多样性相融合,构建出一种基于图腾谱系的共生设计方法。这类作品不仅展现出对非遗的尊重和再创造,也将AI视为“生物性”的技术存在,引发关于生成性设计、生态伦理与地方文化记忆的新一轮讨论。

另一个令人关注的方向,是学生对AI工具的系统性整合及其在产业链中的深度介入。例如《AI创作平台》项目集成260余项功能模块,涵盖建筑、服装、产品、非遗等多个方向,服务覆盖用户数以万计,意图建构国内首个全领域覆盖的设计生成引擎。这不仅是技术开发能力的体现,更标志着一种设计方法论的转向——从“个体创作”到“生态协同”。项目特别值得关注之处在于其提出的“微工厂”协作体系,探索AI生成与制造工艺的柔性对接,从而回应了当前设计行业对小批量、个性化、快速迭代的真实制造需求。

从趋势来看,新一代设计师不再满足于将AI作为灵感触发工具,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将AI纳入整个设计—生产系统之中,使其在前端创意生成、中端图像/视频/3D建模、后端制造工艺之间建立高效的智能流通路径;另一方面,设计青年正逐步摆脱对AI的工具化依赖,转而关注其如何介入真实的社会—文化—材料系统。这种介入不再是简单的科技加持,而是一种通过技术生成与文化共构的思维转变。这种“系统设计观”的出现,使得学生在面对社会痛点时,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结构,并提出可持续、可执行的技术路径。学院在教学中也不断强化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田野方法训练,引导他们将地方性的社会痛点转化为具有复杂性与生命感的设计命题,以求设计方法、伦理意识的同步革新与觉醒。


《逃跑计划》/设计者:杨艺/指导教师:王黎明 张洺贯 林彤

《设计》:请用一句话概括本届毕业设计的精神内核。您希望本届毕业生以何种姿态进入行业?他们对“设计”的理解是否呈现出代际差异?

王子源:本届设计作品的精神内核,我概括为“在场景和生态的新境遇中构建个人也可以共享的艺术设计新想象”。如前面的讨论中所提到,AI既是“挑战者”也是“赋能者”,它促使设计青年重新理解创造力的起点不在工具而在定义可能性边界的勇气与辨识力,以一种同时面向人类与技术世界的双重视角,尝试在不确定中作出更具伦理和智慧的回应。

我们希望毕业生们以“协同型个体”的身份进入行业——既保有设计判断,又能在AI为主的协作系统中理解人的角色、风险与底线。他们是不把AI视作替代者,也不盲目仰赖技术的结构性实践者。在与AI共生的时代,能在伦理、技术与文化的三维中持续进行判断与反思,这一切将成为设计师新的专业素养。

希望学生们对“设计”的理解趋向于“从表达欲望到系统平衡意识”。当前学生相较以往更擅长运用工具表达想法,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设计中体现出的一种系统意识的觉醒:不仅是“我想做什么”,同时也注重呈现“这套结构如何运行”“我是否能影响它”。这种意识不是消解创作激情,而是将个体表达嵌入更复杂的社会与技术未来之中。《设计》:2025届毕业展主题“逐光而行”被解读为“在技术狂潮中坚守人文内核”,这一主题如何引导学生在AI 冲击下平衡技术工具性与创作主体性?

王子源:在技术驱动设计的冲击之下,设计师创作主体性体现的层面也产生了分化,包括理念、主题、方法与呈现形式等都不可阻挡地发生变化。而其微妙之处在于,AI技术的参与让设计是否还设定于以人类感官为核心的观察与表达,这也促发了感知形式的变革。如GPT-3那样的生成模型通过“语言构拟”现实,实际是一种新的感知逻辑,挑战着理性本位的人类中心论。但在精微和广大之间,好的艺术设计教育本身就应该具有包容性。设计教育在这一转型期更应强化学生对“现实”的多重认知和参与。技术不仅改变操作路径,也在重塑认知框架。创作的主体性不是固守旧有的表达方式,而是不断识别和调整出更加适配现实的方式。

就人类历史而言,我们曾消化掉诸多技术革新,如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仍保持了主流发展方向。而当下人工智能以其爆炸性发展远超人类经验而变得问题诸多。“逐光而行”正是一种在技术幽暗中寻找人文坐标的姿态。面对人工智能浪潮,“逐光”的真正含义是以人为尺度,主动构建从工具到思想的动态张力,这并非替代人的经验与想象;它提示学生将AI视为工具进行分析与实验的合作,而非设计意图的生成者。人们现在仍然坚信,人类的未来角色将决定于其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认知和行为。我们都需要警惕设计判断力与决策权的让渡与丧失。AI工具的创造逻辑恰恰也在提醒我们:设计不应仅追求效率与技巧,而需回到对人类处境与精神的持续体验与认知。


《失于星辰与九土之中》数据可视化

《失于星辰与九土之中》数据可视化/设计者:李卓远/指导教师:张文超 沈采 王钰雯

《设计》:本届展览要求每位学生作品限高2米、占地≤4㎡,但涌现出《微缩21世纪艺术史》《石膏馆论文剧场》等突破物理限制的策展式作品。这种方寸间的叙事创新是否反映美院对“展览作为媒介”的教学转向?它与传统下乡写生“走向广阔天地”的理念如何辩证统一?

王子源:毕业展览既是学生对个人研究成果的展示,也是作为媒介对外传播的场景,在有限的展览空间条件下,如何做到物尽其用、场尽其用看似一对矛盾,但这并非叙事要求的绝对矛盾。合理与平衡仍然是教学的重点。这也是设计的新课题。

《设计》:AI工具(如Midjourney、ChatGPT)是否已成为学生创作的重要辅助?它们如何改变设计流程与思维模式?面对技术滥用风险,学生是否在作品中主动探讨设计伦理(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

王子源:不仅是在2025年毕业展,近年来随着大语言模型的不断迭代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能力的快速发展,平台化的人工智能创作工具已经成为学生创作的重要辅助,从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作业到毕业设计作品的创作过程,普遍能看到AI工具的影子,这是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和趋势。当然,对这些工具或平台的使用,在每个同学的具体实践中占有不同的比重。从推动设计学向交叉学科转型,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立场,我们对学生广泛使用AI工具持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

从对今年毕业展的观察来看,AI工具在学术作品创作中大致起到3个作用:一些同学将AI工具提供的技术可能性与自己的设计概念和策略相结合,提升了作品的丰富性、内容维度与生产效率,比如视觉传达方向的同学在视觉图形的设计中,用AIGC工具拓展“像素”图像的想象空间,并将这种想象融入自己设定的视觉生产逻辑。还有一些同学将AI工具视作内容生产工具,如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的同学在动画和实验影片的创作中,运用AIGC视频生成的平台优化创作流程,实现他们的动态视觉风格,完成叙事影像作品。此外,我们更欣喜地看到,有少数学生能够将AI工具的工作方法结合自己的创作思维,创作出具有今天AI思维特征的实验性作品,比如艺术与科技方向的学生运用多智能体对话的方式,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即兴戏剧表演的可能性。这便是对AI工具“思路”的不同应用,这样的作品最后也获得了观众和学术层面较好的评价。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结果驱动的流程重塑,也可能稀释了“问题定义”的深度与精度。设计教学需引导学生不仅会用AI,更要反思“为什么用”,在设计实践的理念和逻辑上保持自洽,强调“提出问题”比单纯“生产图像”更重要。

虽然学生普遍使用AI工具辅助创作,但是对这些技术工具本身有深度思考,讨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创作者本身关系的作品或论文并不多见,这是由于当下平台化工具的易用性和学生对技术逻辑内在结构的了解之间有比较大的落差。这是所有人都面临的问题,快速好用的技术一下子形成新的手头习惯,而我们还没来得及仔细思考它是怎么回事。虽然现状如此,但是也还能看到一些同学开始思考数据隐私等问题,比如有一位同学整理了她手机里面所有的个人照片,去重新发掘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这种呈现就不可避免的要处理个人隐私、数据研究与作品展示之间的关系,但这也带给学生对技术现实进行思辨的机会,这样的创作尝试我们也非常鼓励。

正因人工智能不具备真正的情感、道德判断与自我反思能力,其所做出的行为模拟往往缺乏人类判断中所依赖的情境理解与价值权衡。这意味着,AI 在执行复杂社会任务时,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其行为对具体人群或文化的真实影响,从而引发偏差。尤其在设计实践中,当生成工具被用于处理数据、自动决策或塑造公共感知时,设计者须意识到工具的“高效”不等于“合理”,其背后的训练逻辑可能掩盖了深层的结构性问题(部分延续自历史观念的社会判断机制,虽具普遍性,却在当代逐渐成为掣肘公平性与包容性的因素)。正是因为人工智能不具备如怀疑、敬畏或自我限制等能力,它才更需要由人类为其设置伦理边界与判断机制。


《终场演出》

《终场演出》/设计者:李泽美/指导教师:张文超 陈卓 李世奇

《设计》:本届毕业设计作品有哪些亮点引起您的关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设计青年对社会文化、材料创新、前沿科技、设计伦理等议题的关注在近年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学院如何培养学生从“社会痛点”中提炼设计命题的能力?

王子源:在本届毕业设计中,我注意到不少作品以深厚的文化感知力回应社会议题,尤以人工智能与传统生态智慧结合的探索令人印象深刻,作品《茶魂之树·腊茗》即一例。《茶魂之树·腊茗》聚焦云南景迈山这一世界茶文化遗产地,尝试将AI生成语言与布朗族“万物有灵”的信仰系统和古茶林的生物多样性相融合,构建出一种基于图腾谱系的共生设计方法。这类作品不仅展现出对非遗的尊重和再创造,也将AI视为“生物性”的技术存在,引发关于生成性设计、生态伦理与地方文化记忆的新一轮讨论。

另一个令人关注的方向,是学生对AI工具的系统性整合及其在产业链中的深度介入。例如《AI创作平台》项目集成260余项功能模块,涵盖建筑、服装、产品、非遗等多个方向,服务覆盖用户数以万计,意图建构国内首个全领域覆盖的设计生成引擎。这不仅是技术开发能力的体现,更标志着一种设计方法论的转向——从“个体创作”到“生态协同”。项目特别值得关注之处在于其提出的“微工厂”协作体系,探索AI生成与制造工艺的柔性对接,从而回应了当前设计行业对小批量、个性化、快速迭代的真实制造需求。

从趋势来看,新一代设计师不再满足于将AI作为灵感触发工具,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将AI纳入整个设计—生产系统之中,使其在前端创意生成、中端图像/视频/3D建模、后端制造工艺之间建立高效的智能流通路径;另一方面,设计青年正逐步摆脱对AI的工具化依赖,转而关注其如何介入真实的社会—文化—材料系统。这种介入不再是简单的科技加持,而是一种通过技术生成与文化共构的思维转变。这种“系统设计观”的出现,使得学生在面对社会痛点时,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结构,并提出可持续、可执行的技术路径。学院在教学中也不断强化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田野方法训练,引导他们将地方性的社会痛点转化为具有复杂性与生命感的设计命题,以求设计方法、伦理意识的同步革新与觉醒。

《设计》:请用一句话概括本届毕业设计的精神内核。您希望本届毕业生以何种姿态进入行业?他们对“设计”的理解是否呈现出代际差异?

王子源:本届设计作品的精神内核,我概括为“在场景和生态的新境遇中构建个人也可以共享的艺术设计新想象”。如前面的讨论中所提到,AI既是“挑战者”也是“赋能者”,它促使设计青年重新理解创造力的起点不在工具而在定义可能性边界的勇气与辨识力,以一种同时面向人类与技术世界的双重视角,尝试在不确定中作出更具伦理和智慧的回应。

我们希望毕业生们以“协同型个体”的身份进入行业——既保有设计判断,又能在AI为主的协作系统中理解人的角色、风险与底线。他们是不把AI视作替代者,也不盲目仰赖技术的结构性实践者。在与AI共生的时代,能在伦理、技术与文化的三维中持续进行判断与反思,这一切将成为设计师新的专业素养。

希望学生们对“设计”的理解趋向于“从表达欲望到系统平衡意识”。当前学生相较以往更擅长运用工具表达想法,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设计中体现出的一种系统意识的觉醒:不仅是“我想做什么”,同时也注重呈现“这套结构如何运行”“我是否能影响它”。这种意识不是消解创作激情,而是将个体表达嵌入更复杂的社会与技术未来之中。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张文超、博士研究生张菁对本文提供了支持)

毕业设计作品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今年的蒙古国已经乱到没边了,首都乌兰巴托的街头全是抗议的人群

今年的蒙古国已经乱到没边了,首都乌兰巴托的街头全是抗议的人群

南权先生
2025-11-05 16:42:59
墙倒众人推!44岁“消失”的玲花,终是为搭档行为买单,她后悔么

墙倒众人推!44岁“消失”的玲花,终是为搭档行为买单,她后悔么

古木之草记
2025-11-05 19:50:07
马斯克预言:5年后不再有手机和App,AI将在1-2年内大规模取代编程和内容创作类工作【附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分析】

马斯克预言:5年后不再有手机和App,AI将在1-2年内大规模取代编程和内容创作类工作【附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分析】

前瞻网
2025-11-04 15:15:19
震惊全韩!中国学生为工科拼命,韩国学生为医学疯魔,KBS纪录片揭露真实现状

震惊全韩!中国学生为工科拼命,韩国学生为医学疯魔,KBS纪录片揭露真实现状

最英国
2025-11-03 19:26:41
“嫂子,这是家宴,外人不配上桌吃饭”老公:滚出去,你才是外人

“嫂子,这是家宴,外人不配上桌吃饭”老公:滚出去,你才是外人

多久情感
2025-11-05 08:14:26
曝王珂再亏12亿!刘涛凌晨发文崩溃:无力的时候该怎么办?

曝王珂再亏12亿!刘涛凌晨发文崩溃:无力的时候该怎么办?

萌姐
2025-11-04 20:41:54
汪小菲真宠女儿,八万元的外套一下买两件,小玥儿穿上很显贵气

汪小菲真宠女儿,八万元的外套一下买两件,小玥儿穿上很显贵气

鋭娱之乐
2025-11-05 08:44:46
央视对全红婵的称呼变了,两字之差释放强烈信号,陈宇汐说对了

央视对全红婵的称呼变了,两字之差释放强烈信号,陈宇汐说对了

探源历史
2025-11-06 08:50:00
雷军:越来越多人开上小米汽车 感受到小米超高品质

雷军:越来越多人开上小米汽车 感受到小米超高品质

3DM游戏
2025-11-05 18:42:18
绵阳市林业局局长邓飞主动投案,接受监察调查

绵阳市林业局局长邓飞主动投案,接受监察调查

鲁中晨报
2025-11-05 15:31:03
江苏一地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被查

江苏一地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被查

扬子晚报
2025-11-04 20:37:27
荷兰制裁中国求锤得锤?光刻机巨头要撤离,外媒:荷兰已极力阻止

荷兰制裁中国求锤得锤?光刻机巨头要撤离,外媒:荷兰已极力阻止

顾史
2025-11-05 21:44:54
申花后悔吗?天价买来水货,低级失误+阻挡本方进球,已沦为笑柄

申花后悔吗?天价买来水货,低级失误+阻挡本方进球,已沦为笑柄

国足风云
2025-11-06 09:19:05
当街遭男子骚扰,墨西哥总统称将提出指控

当街遭男子骚扰,墨西哥总统称将提出指控

环球网资讯
2025-11-06 08:57:08
“假爱国”风波真相大白3年,吴京近况爆出,网友:一点都不意外

“假爱国”风波真相大白3年,吴京近况爆出,网友:一点都不意外

揽星河的笔记
2025-11-05 20:06:52
定了!国足还是土帅带,邵佳一上位,看看媒体人怎么说,都挺实在

定了!国足还是土帅带,邵佳一上位,看看媒体人怎么说,都挺实在

萌兰聊个球
2025-11-05 17:37:26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泠泠说史
2025-11-05 17:29:45
美国民主党在三场竞争最为激烈的地方选举中“大获全胜”,特朗普回应

美国民主党在三场竞争最为激烈的地方选举中“大获全胜”,特朗普回应

环球网资讯
2025-11-05 13:39:27
34分+11板+8助+3断!3项数据第1!对不起,状元郎,他要抢新人王

34分+11板+8助+3断!3项数据第1!对不起,状元郎,他要抢新人王

世界体育圈
2025-11-06 09:29:25
瞬间暴涨3倍!上海有人立马出手:好怕抢不到

瞬间暴涨3倍!上海有人立马出手:好怕抢不到

极目新闻
2025-11-05 15:06:20
2025-11-06 10:48:49
设计杂志社designmag
设计杂志社designmag
《设计》是中国国家级学术期刊
485文章数 43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毛主席书法作品首次在美国现身,内容引人关注!

头条要闻

美最高法院就关税政策合法性展开辩论 美财长罕见出席

头条要闻

美最高法院就关税政策合法性展开辩论 美财长罕见出席

体育要闻

赢下皇马,会是利物浦的转折点吗?

娱乐要闻

白百何好友揭露争奖细节

财经要闻

特朗普关税遭美国高院大法官轮番质疑

科技要闻

苹果“认输”!曝每年10亿美元租用谷歌AI

汽车要闻

方向盘?不存在的 特斯拉 Cybercab亚太首秀

态度原创

艺术
房产
本地
手机
公开课

艺术要闻

毛主席书法作品首次在美国现身,内容引人关注!

房产要闻

江东,给你留「门」儿了!

本地新闻

这届干饭人,已经把博物馆吃成了食堂

手机要闻

遮盖还能解锁 苹果:Face ID不用前置摄像头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