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发来消息的时候,声音都是抖的:“老师,孩子已经半个月没去学校了,整天关在房间里,说活着没意思……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这样的求助,我们西安千岛家庭教育几乎每天都能接到。看着曾经活泼的孩子变得消沉,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焦虑、不解,甚至忍不住质问:“为什么别人都能上学,就你不行?”“你就是想太多,坚强点不行吗?”
但你知道吗?这些话就像在伤口上撒盐。
![]()
孩子不是“作”,是真的撑不住了
我们接触过太多家庭,发现一个规律: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往往是最需要帮助的信号,而不是故意偷懒或叛逆。
有个妈妈曾跟我们说,她发现儿子半夜在阳台发呆,手里拿着小刀。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孩子不是“作”,是真的痛苦到极点。后来在我们千岛家庭的辅导下,她才学会放下评判,真正去倾听孩子被霸凌的经历。
换种说话方式,孩子才会打开心扉
把“你为什么不去上学”换成“学校是不是让你很难受”
把“别想那么多”换成“能和我说说你在想什么吗”
把“振作起来”换成“我知道你现在很辛苦”
差别在哪里?前者是质问,后者是理解。当我们不再把上学当作唯一目标,而是先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沟通的门才会慢慢打开。
我们千岛家庭教育有个真实的案例:一个高二女孩拒绝上学,父母越逼她越反抗。后来按照我们的方法,妈妈不再提上学的事,每天只是送点水果、简单聊聊天。一个月后,女孩突然说:“妈,我明天想试试去学校。”因为孩子终于感觉到,父母爱的是她这个人,而不是上学的她。
三个实用技巧,帮你走进孩子内心
1. 学会“闭嘴倾听”
孩子愿意说话时,放下手机,不要打断。哪怕沉默十分钟,也要让孩子把话说完。很多时候,他们不需要解决方案,只需要被听见。
2. 用“我注意到”代替“你又”
“我注意到你最近吃饭很少”比“你又不好好吃饭”让人更容易接受。指责会引发防御,观察描述则打开对话。
3. 一起做小事,不谈大事
一起做饭、散步,过程中不聊学习、不聊未来。让关系先于教育,信任先于改变。这是我们千岛家庭教育的核心原则——关系好了,教育才会发生。
最后想说
每个抑郁的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呼喊:“我很难受,帮帮我。”而我们要做的,不是硬拉着他们往前走,而是先蹲下来,陪他们一起度过最黑暗的时刻。
在西安千岛家庭教育,我们见证了太多家庭从对抗到理解,从绝望到希望。改变需要时间,但只要你愿意换种方式和孩子沟通,转变其实已经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