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 年 11 月 2 日,广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跳水馆内掌声雷动,全红婵与王伟莹完成最后一跳,水花轻溅,记分牌定格在 235.86 分。
这是她伤愈复出的首秀,距上次参赛已过去 183 天,夺冠当晚,她发了条 “我真棒” 的动态,两小时收获百万点赞。
![]()
可谁也没想到,夺冠第 3 天,刺耳的声音就盖过了祝福。
这些声音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声音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
冠军刚上岸,恶评就 “上线”
全红婵的体型变化成了攻击的第一个靶点,如今她身高近 1 米 60、体重 48 公斤,比东京奥运时多了 13 公斤。
“肯定是不自律才长胖”、“没了幼态身材,水花消失术要失灵了”,网上甚至还有人拿她的外貌开玩笑。
![]()
大家知道体重增加 13 公斤对跳水运动员意味着什么吗?中国跳水队总教练周继红早说过,女子跳台运动员的体重哪怕增 100 克,动作都会受影响。
再加上全红婵正处发育期,这不是 “不自律”,而是每个青少年都会经历的正常过程。
但评分争议还是层出不穷,她与王伟莹磨合仅三周,比赛中同步性略有瑕疵,最终却以 0.9 分险胜上海队。
“东道主偏袒”、“裁判打分有黑幕” 的说法在网上扩散,甚至有人翻出往届全运会的比赛视频,说 “广东队一直受照顾”。
![]()
可稍微了解跳水评分规则的人都知道,裁判打分要综合 “动作难度分”、“完成质量分”、“同步分” 三个维度。
这次她们选的动作难度系数 3.0,完成质量里 “空中姿态”和“入水效果” 都拿到了 8 分以上,同步分虽然扣了点,但整体分数合理。
![]()
0.9 分的微弱优势,恰恰说明比赛的公平性,而非所谓的 “黑幕”。
更过分的是延伸到生活的诋毁,她入学暨南大学被嘲 “文盲免试”,老家盖房遭批 “炫富”,母亲戴金镯也被骂 “忘本”。
言论从赛场到生活,全方位围剿着一个 18 岁的姑娘,面对这样的恶意,全红婵难道只能沉默忍受吗?
“央妈” 出手了!两次发声戳破流言
全红婵大概也看到了那些恶评,但她没解释,只是在夺冠后发了 “我真棒” 三个字 —— 简单,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
![]()
在她发动态的两小时后,人民日报的官方账号率先转发,配文写道:
- “被全红婵的自信乐观感染到了!从伤病中恢复,与新搭档磨合,她用冠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这份从容值得点赞。”
![]()
回应像一剂定心针,很快,新华社、央视体育等主流媒体都跟进报道,解读全红婵复出夺冠的意义。
更让人动容的是人民日报的第二次发声,夺冠后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发布了一段 30 秒的短视频。
![]()
画面里,全红婵坐在领奖台下的椅子上,手里捧着金牌,指尖轻轻抚摸着奖牌上的花纹,一句话也没说,就那么沉默了将近 10 秒。
视频的配文特别戳心:
- “这一路有多难,只有她自己知道。从 5 月退赛到 11 月夺冠,183 天里,她熬过了伤病的痛苦,扛过了舆论的压力,也战胜了身体发育的挑战。”
![]()
理性声音越来越多,平台也开始对极端恶评进行处理,有的账号被禁言,有的恶意评论被删除,舆论风向慢慢逆转。
183 天的努力
全红婵的复出之路,比所有人想象中都更坎坷。
今年 5 月,她本来要参加全国跳水冠军赛,可赛前训练时,踝关节旧伤突然复发,她才不得不退赛,也因此错过了新加坡世界游泳锦标赛。
从 5 月到 11 月,这 183 天里,她的生活几乎只有 “康复” 和 “训练” 两件事。
![]()
开始康复时,她不能做完整的跳水动作,只能在浅水区练习蹬壁滑行。
到 7 月份,她才慢慢开始尝试 3 米跳台的简单动作,每次跳完,都要让教练录下视频,晚上回去反复看,找自己的问题。
控制体重,她的饮食也被严格规划,她还会每天称三次体重,计量单位精确到克,一旦发现体重增加超过 50 克,就要调整第二天的饮食和训练量。
这样的坚持,其实从她小时候练跳水就开始了,2014 年,8 岁的全红婵被湛江体校的教练选中,到了省队后,训练强度更大了。
![]()
早上 6 点就要起床跑操,上午练体能和技术,下午泡在泳池里跳几十次,晚上还要练柔韧性,她经常疼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从不说 “放弃”。
13 岁那年,她为了练会一个动作,整整一个月都在重复这个动作,有一次跳完后肩膀拉伤,贴了肌效贴继续练。
全红婵遇到的 “发育关”,并不是个例,伏明霞 16 岁时也经历过体重增长,当时她的动作失误率飙升,甚至在比赛中拿过倒数,但她通过调整训练计划,最终还是拿到了奥运冠军。
陈若琳 15 岁时身高长了 10 厘米,体重增加 8 公斤,她每天加练 1 小时体能,把动作稳定性找了回来。
![]()
前辈的经历都证明,“发育关” 是女子跳台运动员的必经之路,只要坚持训练,就能克服。
看清这些真相后,我们是不是该对年轻运动员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苛责?
![]()
结语
人民日报的两次发声,不只是简单地为全红婵 “撑腰”,更是在提醒所有人,运动员不是 “金牌机器”,他们会经历伤病,会面对成长的烦恼,也会在意别人的评价。
愿我们都能对年轻运动员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理解,毕竟比起金牌,这份在困境中依然向前的勇气,更值得被温柔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