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夫妇又出手了,7600万美元现金,在纽约上东区一口气买下六套房,近乎五折抄底。表面看是买房,实则盯的是那10万平方英尺的地皮。
2026年,他们要拆掉旧楼,盖一栋“美国版SOHO”:底层商铺,上层豪宅,继续玩他们最熟的“精品地产”游戏。
![]()
这哪是投资?分明是一堂给美国上的“资本撤离示范课”。
回看潘石屹的发家史,几乎就是一部“精准踩点、全身而退”的教科书。
90年代在海南炒楼花,地基还没打,房价翻倍,赚完就跑;回北京搞SOHO,赶上了煤老板疯狂扫楼的黄金时代;2007年上市,风光无两;可一到2012年市场风向微变,立马转型“包租公”;
2014年起,整栋整栋卖楼,三年套现370亿。等国内风声紧了,他们早已把资产装进开曼信托,儿子哈佛毕业,全家常驻纽约,连美网决赛都能被央视镜头抓到,日子过得比谁都安稳。
![]()
如今,他们用356亿人民币规模的家族办公室Closer,在曼哈顿大举抄底。这不是试水,是深耕。除了地产,张欣还杀进好莱坞:投资电影、混电影节、拍马斯克纪录片,连流媒体平台都参了一脚。
文艺、资本、地产三线开花,活得比在国内时更自在、更体面。
可问题来了:他们今天的潇洒,有多少是踩着中国楼市红利堆起来的?
![]()
潘石屹的第一桶金,来自中国90年代的地产野蛮生长;SOHO的巅峰,靠的是北京核心地段的稀缺资源和时代红利;370亿套现,更是建立在国内投资者对“高端商业地产”的狂热追捧之上。
可以说,没有中国市场,就没有今天的潘氏帝国。但他们回报了什么?
不是持续建设,不是长期经营,而是一次次“高位减持”“整栋甩卖”。当舆论喊出“别让潘石屹跑了”时,他们早已悄然转身,把真金白银和未来押在美国。
更讽刺的是,他们在美国当“建设者”,改造老旧社区、提升居住品质;在中国却成了“撤离者”,卖光资产、注销管理、连公司都懒得管。
一边享受过中国高速发展的红利,一边对母国市场彻底失去信心,这种“吃干抹净就走人”的操作,怎能不让人五味杂陈?
![]()
当然,从法律上讲,他们没做错什么。资本逐利,天经地义。
可当一个企业家把全部身家和下一代都安顿在国外,却仍在国内保留光环,这就不仅是商业选择,更是价值观的切割。
张欣说,她不在乎规模,只关心“资产能否代代相传”。这话没错,但传承的不该只是财富,还有责任。
李嘉诚当年也被质疑“撤资”,但他至少留下港口、电力、零售等实体网络;而潘石屹留下的,只剩几栋空荡荡的写字楼和一个日渐边缘化的SOHO中国。
![]()
如今他们在纽约听音乐会、办摄影展、投资奥斯卡,日子过得风雅又高级。可每当国内年轻人为一套房掏空六个钱包时,会不会想起那个曾经高喊“建设北京”的潘石屹,早已把根扎在了哈德逊河畔?
资本无国界,但企业家有故乡。
潘石屹夫妇用356亿给美国上了一课,也给中国上了一课:当红利退潮,真正考验的,从来不是眼光,而是良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