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解放战争末期,晋西北铁三角再次聚首时,丁伟已是纵队司令,而孔捷也成了军长,唯独李云龙还顶着个师长的头衔。
![]()
明明李云龙才是剧中的主角,并且立下的战功也非常多,结果他却成为了三人中职位最“低”的那一人。
那么,同样是从战火里拼出来的猛将,同样是战功赫赫的老革命,为啥解放时期时李云龙的职位就矮了一截呢?
“不如丁孔重谋略与大局”
在《亮剑》中,最经典的就是平安格勒战役,而这仗也把李云龙的优点和缺点都暴露得明明白白。
![]()
山本一木的特种部队突袭赵家峪,不仅给予了独立团重创,还挟持了李云龙的新婚妻子秀芹。
李云龙红了眼,不顾上级“不许擅自行动”的命令,拉上全团兵力,硬生生把平安县城给打了下来。
而这仗打得十分提气,山本的特种部队是日军的精锐,之前偷袭过八路军总部。
![]()
见此情形,李云龙还是用土办法打攻坚战,最后用意大利炮轰炸城门,全歼了山本的部队。
虽然仗打赢了,但独立团却伤亡惨重,而且完全是无组织无纪律的个人复仇行动,打乱了晋西北整个军区的作战部署。
别看战后总部没重罚他,但记过处分是跑不了的,还特意强调“功是功过是过,不能混为一谈”。
![]()
反观丁伟就不同了,同样是打硬仗,丁伟的打法就透着“谋定而后动”的劲儿。
平安县城战役中,丁伟则是先勘察地形,找准日军援军的目标路线和打法,以最少伤亡有效阻止了他们的前进脚步,最后配合李云龙的正面进攻完成合围。
![]()
而剧中孔捷虽然看着憨厚,但其大局观一点不含糊,并且还十分懂得观察战场局势,几乎没有意气用事过。
“军事素养和学习能力差距更明显”
除了战场表现,三人的军事素养和学习能力差距更明显,后来上级要求各部队选优秀指挥员去军事学院深造。
![]()
原著里丁伟虽然也是被迫区报到,但到了之后不仅认真学战术理论,还经常跟其他根据地的指挥员交流经验。
而孔捷也没落下,虽然是被上级“勒令”去学习的,但他态度端正,把在东北战场遇到的问题都带到课堂上请教老师。
![]()
再看李云龙,总部三番五次催他去学习,他都以“部队离不开人”为借口推脱,最后还是不得已才去报到。
哪怕去了之后他也坐不住,上课打瞌睡就算了,甚至还大闹课堂,理由是“教员没打过仗,讲的都是纸上谈兵”。
![]()
虽然他最后也顺利结业,但从他后来的指挥风格看,还是老一套的“凭经验打仗”,缺乏系统的战术理论支撑。
与此同时,纪律意识更是李云龙的“硬伤”,“和尚”被黑云寨的土匪杀了之后,他不顾孔捷的劝阻,带部队直接灭了对方。
虽然这事看着解气,但性质很严重,毕竟当时黑云寨已经同意接受改编,属于“友军”范畴,李云龙的行为属于“私仇公报”,违反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
反观丁伟和孔捷,就算有再大的火气也绝不会违反纪律,当时李云龙去围剿黑云寨时,孔捷更是再三阻止,但依旧没能成功。
“政治素养差异化”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那就是三人的政治素养,指挥官不仅要能打仗,还要具备政治素养。
而丁伟在冀中根据地的时候,不仅打仗厉害,群众工作处理的也很好,当地百姓踊跃参军,部队扩编的人数很多。
![]()
孔捷在东北也一样,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却很愿意去学习政治素养,深知知识和理论与打仗密不可分。
而李云龙在这方面就差远了,他眼里只有“打仗”,对群众工作或根据地建设根本不上心,一提起学习就以“大老粗自居”。
虽然打仗是军人的第一职责,但作为高级指挥员,统筹全局的能力同样重要,这也是李云龙比丁伟、孔捷差的关键一点。
![]()
所以说,解放时期他还是师长,跟丁伟、孔捷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李云龙是个“战术天才”,但缺乏“战略眼光”。
他的个人英雄主义能打胜仗,但也限制了他的提拔,是个“猛将”,但不是个“帅才”。
![]()
其实从李云龙的经历也能看出,部队提拔干部从来不是只看“能打”,而是看综合能力,丁伟的战略眼光、孔捷的大局观和纪律意识,都是李云龙需要学习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