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计为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Shenzhen Jiwei Automations Ltd.
![]()
/ 关于计为/
自2019年起号开始,计为仪表公众号坚持“内容为王、服务至上”。
定期分享物位测量的核心干货:从原理解析、应用案例,到选型维护指导,既有通俗易懂的基础百科,也有深度剖析的研发思路和成功实践。
覆盖化工、电力、环保、食品、制药、建材等多个行业的技术难点,助力每一位技术人快速成长。
喜欢就请点赞+转发,让更多同行一起来交流!
你以为老化是几年后的事? 其实,从高分子“出模”的第一秒,它就开始变了。
做材料的人都懂这几种场景:
颜色黄了、力学掉了、表面起“鸡皮”、开裂、发霉、电子性能不稳……
有人说是工艺不稳,有人说是分子链断了。——都对,但都不全。
![]()
这篇文章站在工程实战的视角,清晰讲述为什么会老化、为什么必须做老化验证、怎么盯、如何测、怎样延寿、哪些坑一定要避开。
一
直面现实:老化从“诞生”就开始
高分子是非平衡系统:
化学键强弱并存,链段有的自由有的受限,晶区/非晶区同在。热、光、氧、水、应力等能量输入,会触发微重排、断链、氧化、交联。
老化=材料自发寻找更稳定状态的过程。
结果可能是发黄、变脆、微裂纹……只是关注点不同,看到的“老化样子”就不同。
老化不可避免。我们能做的是延缓与可控。
![]()
二
你要的“老化准则”是什么?
不同场景的“临界点”不一样:
汽车密封条:气密/水密、延伸率、表面开裂
半导体封装:电性能与可靠性
户外电缆:抗UV、耐候性
不要盲抄别家的方案。按材料特性+客户需求+使用环境,定义你的老化指标与判废标准。
![]()
三
为什么一定要做老化验证?
很多新人会问:“材料用得好好的,为什么还要‘折腾’它?”老化验证不是多此一举,而是风险管理的核心。
科学层面:
高分子从成型那刻起就是非平衡体系,在光/热/氧/水/应力作用下会不可逆地重排、断裂或交联。
老化试验就是提前“看到未来”——把几年后的变化压缩到几周或几个月里。
工程层面:三大目的
预测寿命与衰减曲线:
通过加速与实测,建立“性能-时间”关系,推算实际环境寿命,支撑“可用X年”的承诺。
筛选配方/工艺/防护:
抗氧剂、稳定剂、填料的优劣,往往只在老化条件下拉开差距,提前剔除隐患,避免批量失效。
验证场景适配:
不同地区温湿度、紫外强度、机械应力差异大,模拟老化可评估在目标环境下的可靠性与安全裕度。
老化试验不是为了证明“会坏”,而是为了知道“什么时候、怎么坏”,从而提前设计“更不容易坏”的方案。
四
如何验证老化
1、化学维度
断链/交联:GPC看分子量与分布
氧化/水解:FTIR盯羰基、羟基等新峰
降解小分子:GC-MS捕捉挥发/副产物
2、热学维度
Tg(DSC)反映链段运动能力
结晶度变化:晶区更像“避风港”,早期化学老化多发在非晶区
3、力学维度
强度、延伸率、模量
疲劳、蠕变(长期受力必测)
4、表面/界面
色差ΔE(量化“肉眼变化”)
微裂纹/龟裂(SEM/AFM)
表面化学(XPS/FTIR看氧化层/官能团)
5、电学/光学
绝缘性、电阻率
透过率、雾度(薄膜)
选对能反映机理的指标,看其在时间/环境下的趋势;单点不下结论,曲线才可信。
![]()
五
加速老化≠随便加速
为什么要加速?没人能等一年三年十年。
常用手段:
热加速:升温+Arrhenius外推
光加速:UV模拟日照
湿热循环:温湿交替
机械循环:弯折、拉伸、振动
关键前提:加速机理必须与实际机理一致。
例如:高温主导交联、室温主导慢氧化——硬外推就会失真。
正确姿势:用加速做筛选/设计,再用少量实测样品校准模型。
![]()
六
工程延寿的“五把斧”
1、化学防护:
抗氧剂、UV吸收剂、光稳定剂、水解稳定剂;关注消耗速率/稳定性/副反应。
2、物理隔离:
涂层/阻隔/遮光降低O₂、H₂O、光入侵;例如户外电缆加炭黑显著增强UV稳定。
3、结构设计:
给安全裕度,做冗余/易更换,关键材料放保护位。
4、工艺控制:
降残余应力、充分脱溶、控湿控温;原料洁净与工艺一致性直接拉高寿命下限。
5、维护策略:
在线传感/周期检测做预警,让老化从“事故”变“可管理风险”。
![]()
七
三个高频坑,90%团队都踩过
1、表面变化=整体失效?
不一定。表面发黄/起壳/龟裂不等于力学崩盘,但会加速体积老化,要当预警看。
2、盲目高温加速:
可能走另一条化学路径,外推飘。用FTIR/GC-MS做机理对比兜底。
3、只测一个指标:
颜色稳≠分子量不降;表面不裂≠力学不掉。化学+热学+力学+表界面组合拳更可靠。
八
面对老化,工程师要更主动
老化不是“材料不行”,而是材料的宿命。真正的工程能力,是把老化变成可测、可管、可设计的过程:把“这料又老化了”变成“在X条件下,Y指标会在Z时间达到临界值”。
当你能说清X/Y/Z,就从被动救火走向可预期的可靠性工程。
关注我,一起探索工业控制的路径。
PROFILE
计为技术工程师
陈工
![]()
陈工,是计为自动化资深工程师,长期专注于液位测量设备的现场应用与技术改进,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曾多次参与石化、电力等行业项目,对雷达液位计、磁翻板液位计等仪表的选型、安装与故障分析有深入研究,尤其擅长解决密封、振动、温差等极端工况下的安装问题,帮助客户提升系统稳定性与测量可靠性。
![]()
![]()
![]()
计为专注于物位测量仪表的研发与生产,提供可靠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拥有50+项国家专利,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封面丨小黄
文字丨陈工
图片丨阿刀
审核丨小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