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晒家乡#农历九月十六,民间素有“大雪来不来,就看九月十六”的谚语。今天是2025年11月5日,恰逢农历九月十六,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冬天会不会有大雪?这句古老的农谚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
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往往蕴含着一定的气象规律。"大雪来不来,就看九月十六"这句话,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它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九月十六这天天气晴朗,那么今年冬天就会多雪;如果这天阴雨连绵,则预示着冬季降雪偏少。
从气象学角度来看,这句农谚确实有一定道理。农历九月十六通常处于霜降节气前后,此时北方冷空气开始活跃。如果这天天气晴好,说明大气环流稳定,冷空气势力较强,预示着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容易带来降雪天气。反之,如果这天阴雨绵绵,则表明暖湿气流较强,冷空气势力偏弱,冬季降雪自然就会减少。
![]()
查阅历史气象资料可以发现,这条农谚的准确率在北方地区能达到70%左右。比如2018年农历九月十六,北京地区晴空万里,结果当年冬季降雪量比常年偏多三成;而2020年九月十六阴雨绵绵,那年冬天华北地区就遭遇了罕见的少雪天气。
今年的情况如何呢?从全国天气形势来看,今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迎来了晴好天气。华北、东北地区更是万里无云,阳光明媚。按照农谚的说法,这预示着今年冬天北方地区降雪可能会比较频繁。气象专家也指出,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今年冬季我国北方出现强降雪的概率确实较大。
不过,我们也要理性看待农谚。现代气象科学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农谚只能作为参考。影响冬季降雪的因素很多,包括大气环流、海温异常、极涡活动等。就拿拉尼娜现象来说,它会导致东亚冬季风增强,我国北方容易出现低温雨雪天气。但具体到每个地区、每次降雪过程,还需要结合实时气象资料进行分析。
![]()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关注农谚的同时,更应该留意气象部门发布的权威预报。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居民,要提前做好防寒保暖准备,检查供暖设施,储备必要的物资。农民朋友则要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冬灌和越冬作物管理,防范可能出现的雪灾冻害。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气候变化,一些传统农谚的准确性正在下降。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冬季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这给降雪预报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在传承民间智慧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科学应对天气变化。
![]()
从今天的天气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晴空万里,这似乎印证了农谚的说法。但具体到今年冬天的雪情如何,还需要持续关注气象部门的最新预报。无论如何,提前做好防范准备总是没错的。毕竟,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既要尊重传统,又要相信科学。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银装素裹的冬天,但也时刻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毕竟,无论大雪来不来,平安过冬才是最重要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