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9年,五代周世宗郭荣挥师北上,铁骑卷过冀中平原,契丹的旗帜在烈风中纷纷倒下。
从那一刻起,霸州,就成了一个霸气的地名,充满了强烈的战略威慑意味,并不断强化“京师南门”的作用。
霸州市现在是河北省的县级市,由廊坊市代管,位于冀中平原东部,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中心,属环京津、环渤海城市群。
![]()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以 “州倚神京之重,控瀛海之阻,作固作屏,东西联络” 概括霸州的战略价值。
这座被称为“三关锁钥,冀中机枢”的城池,见证了无数权力博弈的成败得失,其历史堪称一部计算战略成本与收益的经典教材。
霸州也是京师的“南门牢笼”:靠它能挡住外敌,但守它要钱、要兵、要制度;朝廷常把“地利”当万能解药,结果把国家的隐患留在了这里。
一、霸州的历史演变
《读史方舆纪要》原文赏析:
霸州,春秋时燕地。秦属上谷郡。汉属勃海郡。后汉属广阳郡。晋属章武国。后魏属章武郡。隋初,属瀛州。大业初,属河间郡。唐初,属幽州。天宝初,属范阳郡。五代石晋时,入于契丹。周世宗收复,始置霸州,为重镇。 宋亦曰霸州治文安县,郡名永清。金元仍旧明改治益津县。明初以州治益津县省入,仍曰霸州编户三十一里,领县三。今亦曰霸州。
端倪解析:
顾祖禹对霸州的记载,不仅是一段冷冰冰的行政沿革清单,更是一部缩略的、充满战略权衡与命运转折的地区史诗。
霸州春秋战国时为燕国属地,秦属广阳郡,汉属渤海郡。
其地近边,常与北方民族互动。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郭荣北伐收复益津关,始置霸州为重镇。
其名“霸”字,彰显了“雄霸天下”、经略北疆的意图。
这是一项极具远见的战略投资,将防线北推,化被动为主动。
郭荣甚至“发滨、棣丁夫数千城霸州”,在短期内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筑城固防,意在长远。
霸州地处河北平原北部,北宋时,霸州位于宋辽对峙的前沿。
此处“白沟带水,俨然天堑”,北宋时期在此利用水系沼泽构建防线,增戍卒,浚塘泊,以抵御北方骑兵。
霸州它并非总是战事最激烈的第一线,却是维系整个防御体系的关键枢纽,连接着周边其他关隘重镇,保障了“河北之民得以稍安”。
明初,霸州仍领文安、大城、保定三县。
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霸州降为不领县的散州,其军事重心地位随王朝版图巩固和国家防御重点转移而有所变化。
二、京畿南门的战略价值
霸州“倚神京之重,控瀛海之阻”,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自古便是通衢要冲。
顾祖禹将其比作汉之上郡、云中,唐之朔方、灵武,意在强调霸州对于中原王朝的核心战略价值:
它是中原王朝在华北平原边缘设置的战略性缓冲区和防御支点。
《读史方舆纪要》原文赏析:
州倚神京之重,控瀛海之阻,作固作屏,东西联络。周世宗收复关南,而河北之民得以稍安。宋修其制,增戍守,浚塘泊。白沟带水,俨然天堑。尔时之霸州,无异汉之上郡、云中,唐之朔方、灵武。国家锁钥深严,州在畿辅间,实为堂奥,以内然烽火易警,刁斗相闻,制胜出奇,利于形援。此辅车之势,习坎之防,州似缓而实切也。
端倪解析:
北宋时期,霸州的防御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和细化。
宋朝“修其制,增戍守,浚塘泊”,利用白洋淀等水域构建防御体系。
名将杨延昭(杨六郎)曾在此镇守,民间流传着他筑“六郎堤”、修容城晾马台巩固边防的事迹。
在霸州的一些老村落,至今仍能看到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青砖垒砌的墙基高达半米以防御水患,而窄小的窗户与厚实的门板又隐约透露着对兵燹的防范。
更为人称奇的是,霸州存在大规模的古战道系统,如雄州城有地穴与霸州城相通,长约70华里,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这体现了古人适应环境、创新防御的智慧。
但再精巧的工事也需与朝堂战略配合。
“澶渊之盟”后,北宋以金钱换和平,边境战备松弛,地下长城威力衰减。
这揭示了一个现实:缺乏坚定国家意志支持的战术创新,终难扭转战略颓势。
顾祖禹强调“地利”重要性的同时,也秉持着“在德不在险”的辩证思想。
他认为天险地利只是成败得失的从属条件,决定性的因素在于人和与社会环境。
三、霸州的军事防御体系
霸州的防御核心在于其三层关隘体系,其中益津关作为霸州的前身和门户,地位至关重要。
![]()
《读史方舆纪要》原文赏析:
益津废县,信安城,平曲城,莫金山,台山,巨马河,霸水,沙河,琉璃河,永济渠,高桥淀,益津关,淤口关,鹿角寨,大良驿,文安县,文安城,广陵城,易水,火烧淀,水纹淀,武平亭,安平寨,苏家桥,大城县,章武城,平陵城,黄汊河,孝顺洼,保定县,玉带河,磁河,桃花寨
端倪解析:
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北伐收复益津关后,在此置霸州。
该关与瓦桥关(雄州)、淤口关并称“三关”,共同构成宋辽对峙的前沿防线。
淤口关在今霸州市信安镇,其地在周世宗收复后置寨,宋初升为破虏军,后改信安军。
信安城残存的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至2米,暴露有灰坑、灶址、夯土建筑基址等,见证了其作为军镇的悠久历史。
在内层防御中,鹿角寨、安平寨、桃花寨等据点,构成了一道纵深防御网。这些寨堡通常控制着交通节点或险要地形,起到警戒、迟滞敌军的作用。
霸州本州及其前身益津县是区域的中心。
据考证,古益昌城极有可能就在今霸州城址,北周时曾于此置堡城,唐代置益津关,后世沿袭。
霸州地处九河下梢,水网密布,河流不仅关乎民生,更是军事运输、防御屏障和经济流通的命脉。
黄汊河、玉带河、磁河等水道,与高桥淀、火烧淀、水纹淀、孝顺洼等淀泊湿地相连,在军事上构成了水长城防御体系。
北宋时期利用这一带的水网沼泽构建防线,以克制北方骑兵。
霸州的地理布局体现了前沿关隘防御、腹地城池支撑、水系脉络联通的立体化战略思想。
这套体系旨在实现梯次阻击、相互支援、持久防御的目标。
结语:霸州的变与不变
霸州的靳家堡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其村落布局非常独特,是 “内圆外方” 的设计。
村子内部是一圈圆形水域,外围则由矩形的护城河环绕,四角呈弧形。
![]()
这种精巧的规划,既考虑了防御功能,也可能蕴含了特定的风水理念或家族信仰,在华北平原的村落中显得别具一格。
顾祖禹是一位冷峻的地理史家,他把霸州的“州似缓而实切”写入文献,提醒后世:地理会给你机会,也会给你负担。
历代统治者的错误,往往不是忽视地形,而是把“占有”当作“治理”——占住一个节点,不等于能长期保障它;
短期的权力算计(割地、结盟、重兵环京的忌惮)换来的,往往是长期的战略赤字。
霸州的价值不仅在于山河形胜,更在于人对地理的适应性运用。
顾祖禹指出:“不变之体,而为至变之用”——地理条件永恒,但其价值随时代需求而变。
今日霸州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中心,公路密度为河北省平均水平的3.2倍,延续了其枢纽地位。
霸州从战场到商场、从边关到枢纽的演变,正是这一规律的生动体现。
那么,你认为霸州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能够凭借其独特的历史地理优势,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你还知道哪些城市,也像霸州一样,在古今变迁中实现了“华丽转身”?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端倪”和思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