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向五角大楼提出了一个听起来非常诱人的计划:只需要花费研制全新六代机一半的钱,就能在现有的F-35战机基础上,升级出一款具备六代机80%能力的“5.8代战机”。这个提议,就像是在说,用买一辆普通轿车的预算,就能改装出一台性能接近法拉利的跑车。尤其是在美媒渲染中国六代机可能领先的背景下,这个“高性价比”的方案似乎成了美国空军保持优势的一剂捷径良方。
然而,天下真有这么好的事吗?当我们剥开洛马公司精心包装的宣传外壳,深入审视美国航空工业的现状,就会发现,这个“5.8代战机”的计划,更像是一个为了应对困境而画出的“大饼”,背后暴露的是美国军工复合体深层的焦虑与结构性矛盾。
![]()
洛马公司推销这个方案的核心卖点有两个:一是省钱,二是快。它声称利用成熟的F-35平台,融合部分六代机技术,可以规避研制全新战机所需的巨额投入和漫长时间,从而快速填补六代机服役前的“技术空档期”,应对所谓“来自中国的挑战”。
但这个看似逻辑自洽的计划,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建立在一个本身就已经严重延迟和超支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就是F-35的Block 4升级计划。Block 4升级本身可以理解为F-35的“完全体”版本,旨在通过66多项改进,让其性能达到最初设计的巅峰状态。然而,根据美国国会问责局的报告,这个升级计划成本已暴涨至165亿美元,完成时间推迟到了2031年之后。
![]()
这就好比,你家的老房子正在进行一次大规模装修,工期已经拖了五年,预算超支严重,装修队却在这个时候跑来跟你说:“老板,不如我们趁这次装修,顺便再把房子的结构也升级一下,加个智能家居系统,让它变成‘准豪宅’吧!”任何有常识的人都会意识到,在一个连基础工程都搞不定的项目上,叠加更复杂、更前沿的升级,无异于“虚空叠罗汉”,其结果必然是更多的资金黑洞和更长的等待时间。
洛马计划的另一个硬伤在于其时间线与美国官方六代机项目F-47产生了直接冲突。由波音公司主导的F-47项目,据称进展顺利,预计在2028年左右首飞,2030年开始小批量服役。而洛马提出的“5.8代”F-35,即便一切顺利,也要等到遥遥无期的Block 4升级完成之后才能启动,其真正成型恐怕要到2030年代中期。
![]()
这就产生了一个荒谬的局面:当洛马还在费力地把F-35升级到“5.8代”时,美国空军可能已经装备了真正的、更先进的第六代战机F-47。那么,花费巨资打造的“5.8代”战机,其战略价值还有多大?它岂不是一出生就面临过时的尴尬?
更重要的是,F-35这个平台本身是否值得如此“无限升级”?F-35在设计之初,为了满足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三个军种的不同需求,做出了大量妥协。这导致它成为一个“万事通但样样松”的“联合攻击战斗机”,机身臃肿,结构复杂,推重比不足等问题是其与生俱来的“先天疾病”。它本质上是一个以软件为核心的飞行计算机系统,而非像F-22那样专注于空战格斗的纯粹战机。
![]()
每一次对F-35的深度升级,都不仅仅是换装硬件那么简单,而是要对数百万行代码构成的软件系统进行重构和整合,其复杂度和风险极高。当前的Block 4升级正是因为系统过于复杂耦合,才屡屡陷入“升级死锁”的技术困境。在此基础上,再强行塞入AI协同、分布式传感等更复杂的六代机技术,很可能不仅无法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反而会将其原有的“先天不足”进一步放大,最终造出一款价格昂贵、可靠性存疑的“弗兰肯斯坦”式战机。
那么,明知道困难重重、逻辑矛盾,为何洛马还要极力推销这个方案呢?答案的核心在于“利益”二字。这背后是美国军工复合体强大的惯性驱动。
![]()
F-35项目本身就是美国军工政治博弈的产物,洛马公司通过这个项目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在下一代战机项目的竞争中,洛马败给了老对手波音,失去了主导未来数十年美国空军核心装备的机会。这对于洛马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为了维持公司的营收、股价以及在华盛顿的政治影响力,它必须为F-35这个“现金牛”找到新的故事和增长点。先把故事讲好,把“饼”画圆,从政府口袋里拿到钱,才是其首要目标。这就是典型的“为了卖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