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2024年,中国共有500家IVD(体外诊断)企业倒闭,其中8%被法院裁定破产,16%主动注销,76%因经营异常而停摆。昔日明星企业赛哲生物从新三板挂牌到破产清算的轨迹,成为这场行业寒冬的残酷注脚——曾拥有10项发明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的高新技术企业,最终因资不抵债、核心资产被查封而轰然倒下。这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失败,更是行业深度洗牌的信号:资本收紧、标准升级与智能化冲击的三重压力下,传统检测机构正面临生死考验。然而,危机中总孕育着转机。
![]()
一、资本寒冬:融资断流与破产潮下的生存危机
检测行业的资本寒冬来得比预期更为凛冽。曾经备受追捧的IVD赛道,如今已成为资本退潮的重灾区。赛哲生物的崩溃轨迹极具代表性——这家曾被誉为“以贸促研”典范的企业,2018年营收达1.35亿元,同比增长41.49%,表面风光无限,实则暗藏危机:净利润暴跌63.61%至82万元,毛利率从25.28%骤降至13.09%,经营活动现金流为-2490万元。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困局,最终导致其因无法偿还中国银行1336万元债务及罚息,被法院裁定破产清算。
资本退潮的行业阵痛
- 融资事件锐减
2024年IVD领域融资事件同比下降40%,天使轮、A轮融资占比从2021年的68%骤降至35%,资本明显向中后期项目集中。全年一级市场投融资仅328起,披露金额约99亿元,为2020年以来新低,同比下滑37.34%;全年无一笔超5亿元的重磅交易。二级市场方面,全年无一家IVD企业成功IPO,17家终止IPO进程。
- 估值大幅回调
杭州领昕生物在阿里资产拍卖平台的商标起拍价仅656元,与昔日数亿估值形成荒诞对比。已上市IVD企业平均市销率(P/S)不足2021年高点的50%,回落至2018年水平。
- IPO门槛提高
2023年仅2家检测机构成功IPO,远低于2021年的11家。丹娜生物从科创板转战北交所,募资额从4.08亿元缩水至3亿元,募投项目多次调整,重心转向研发,折射出市场信心不足。
资本态度的转变直接传导至企业经营。北京美联泰科曾完成B轮1亿元融资、手握42项专利,却因652万元债务陷入停滞,股权冻结、执行案件缠身。其崩塌轨迹揭示行业通病:疫情高光期盲目扩张,耗资2亿元建设合肥总部导致资金链断裂,叠加集采政策压缩利润空间,最终从“明星企业”沦为“被执行人”。
现金流管理成为核心能力
赛哲生物2018年净利润主要来自出售子公司带来的2296万元一次性收益,主营业务实际亏损严重。这种依赖非经常性收益、造血能力不足的模式,在资本充裕期尚可维持,一旦融资收紧便难以为继。
相比之下,“小而美”的技术专精型机构展现出更强韧性。一支15人芯片检测团队,年营收近2000万元,凭借PPB级(十亿分之一)纯度的芯片封装胶水检测技术,即使报价高于同行30%仍客户不断。这类机构不依赖资本输血,而是通过技术溢价实现自我造血,在寒冬中反而获得更大生存空间。
资本寒冬不是临时风暴,而是气候变迁。检测机构需从“融资依赖型”转向“价值创造型”,通过技术壁垒构建定价权,才是穿越周期的生存之道。
![]()
二、标准升级:从资质竞争到技术竞赛的行业洗牌
政策监管持续收紧与技术标准快速迭代,正在改写检测行业的竞争规则。“一证通吃”的时代终结,标准升级成为淘汰落后产能的隐形过滤器。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深入实施“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推动头部机构构建覆盖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
强制性标准的技术挤压
洛铜检测牵头申报的“辉光放电发射光谱仪校准规范”填补国内空白,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铜铝材料的成分均匀性与镀层厚度检测——不具备该技术能力的机构将被排除在高价值市场之外。
在防电弧装备检测领域,山东省质检院研发的试验系统通过CNAS和IECEE认证,成为全球第三家、国内首家具备“防电弧纺织材料”检测能力的实验室,与杜邦数据一致性达99%,打破国外垄断,同时抬高行业技术门槛。
参与标准制定的战略价值
鹰潭市检验检测认证院与江铜集团共建江西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铜产业),参与修订国标《金属粉末 干筛分法测定粒度》(GB/T 1480—2025),主导制定5项团体标准,覆盖新能源、日用铜制品等领域。企业如江南新材料、广信新材料通过“技术诊断+标准定制”获得“企业标准领跑者”称号,实现从“制造”向“智造”转型。
曾经被视为“铁饭碗”的CMA、CNAS资质,如今已成基础配置。广东省通讯终端质检中心研发的电磁辐射自动化测试系统,不仅满足国标GB 21288,更建立绿、蓝、黄、红四级安全等级标准,将服务从合规验证延伸至风险预警与产品优化。
2024年32家IVD上市公司中24家亏损,累计超56亿元,华大基因、金域医学等龙头首次年度亏损——高毛利时代终结,技术投入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生存成本。
![]()
三、智能化冲击:AI重构检测行业价值链条
传统检测高度依赖人工:61%时间用于样品预处理,27%用于数据处理,人工依赖度超80%。在此背景下,AI与数智化正通过流程重构、资源优化与数据赋能,系统性降低成本,重塑价值链。
流程自动化:从“人海战术”到“无人化流水线”
样品预处理机器人可将3–4人工序缩减至1人监管,效率提升60%,人力成本降45%。
实验室通过智能校对系统,差错率降至万分之一以下,效率提升30%。
LIMS集成ELN功能,报告编制从2小时缩至10分钟,错误率下降90%。
某食品检测实验室引入自动化后,单样本成本从380元降至215元,人力占比从62%降至28%。
资源精益化:物联网驱动资产效能最大化
物联网系统识别37%设备低效运转,优化后利用率提升28%,年省80万元。
RFID+智能中控使强生上海研发中心化学品过期损耗率从15%降至3%,年减资金占用200万元。
通过环境监控系统,空调能耗降22%,年省电费超50万元。
数据资产化: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引擎”
AI视觉检测将连接器不良率从3.2%降至0.02%,年省质量损失超2000万元。
硬质合金缺陷预测模型将抽检比例从100%降至30%,检测工时减少70%。
某药企抗体检测方法开发时间从6个月缩至3周,成本降67%。
数智化投入通常12–18个月回本:某环境检测机构投入300万元,次年新增利润450万元。
AI落地的行业阵痛
数据孤岛:格式不统一致某光伏企业损失百万订单。
标准滞后:国内AI检测标准仅52项,不足欧美1/4。
人才断层:复合型人才缺口20万,AI工程师占比不足10%。
成本压力:工业AI质检60%预算用于硬件,低价系统后期维护费常超采购价2倍。
“人机协同”成务实选择。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采用“AI初检+人工复检”,误判率压至0.1%以下;某第三方机构分三步智能化(样品分拣→仪器联网→自动生成报告),效率提升60%,客户复购率从65%升至88%。普锐斯软件,已服务超100家实验室,验证“渐进式智能化”对中小机构的适配性。
![]()
四、三类机构的突围之道:技术、服务与效率的差异化竞争
能在三重压力下屹立不倒的机构,普遍具备以下至少一项特质:
1. 技术牛:专利护城河构建定价权
15人芯片检测团队凭PPB级胶水纯度检测技术形成垄断;山东省质检院攻克8项关键技术,成为防电弧检测唯一国内实验室。应敏科技拥有70余项专利,洛铜检测从“标准执行者”跃升为“规则制定者”。高度专业化、垂直深耕,比“大而全”更具生存优势。
2. 服务全:从检测执行到解决方案转型
广东省通讯终端质检中心为vivo提供天线设计、电路优化等增值服务;海南省研究院将降解检测延伸至材料研发支持。生态整合能力亦关键:某环境监测站整合10万+点位数据,污染溯源时间从3天缩至2小时。
3. 效率高:数据驱动下的成本重构
食品微生物检测周期从7天压至2天,成本降15%;中油宝世顺钢管焊缝AI检测效率提升40%。渐进式数字化(先分拣、再联网、后报告)避免高风险投入。
技术牛靠专利溢价,服务全靠客户粘性,效率高靠成本优势——三条路径殊途同归,皆指向“价值创造”。
![]()
五、未来已来:检测行业的新生存法则
这场洗牌不是周期性调整,而是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变。2024年《国产IVD企业名录》显示,76%倒闭企业因经营异常停摆,警示我们:被动等待已无出路,主动适应方能生存。
新生存法则的三重境界
技术牛需警惕“创新陷阱”(如某光伏企业因忽视系统集成痛失订单);
服务全要避免“资源分散”(如杭州领昕生物多线作战终被淘汰);
效率高需防范“数据风险”(如某城市AI误判污染区引发舆情)。
行业将呈两极分化:一极是“超级实验室”(如山东省质检院、广东通讯终端中心),主导标准与关键技术;另一极是“专科诊所”(如15人芯片团队),在细分领域不可替代。中间层同质化机构将系统性淘汰。
行动路线图
- 技术评估
构建专利壁垒或加入创新生态;
- 服务重构
设计检测-认证一站式解决方案;
- 效率革命
分阶段实施数字化,先解关键瓶颈。
跨界融合将成为新增长点:检测与产业互联网、保险金融、低碳认证结合,催生新业态。海南省院将降解检测与环境金融挂钩,山东省院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检测机构正演变为“质量数据服务商”,产出不仅是报告,更是研发、生产、投资的决策依据。
行业洗牌非零和游戏。中国52769家检测机构2024年营收4875亿元,市场仍在增长。问题不在蛋糕缩小,而在分蛋糕方式彻底改变——唯有真正创造差异化价值者,才能赢得更大份额。这场变革的终点,将是资源配置更优、服务质量更高、社会效益更大的检测新生态。
实验室数智化探讨加微:zhi201818,共建检测新生态
(文章内容及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供大家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