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1975年,已经步入人生暮年的蒋介石躺在病床上,蒋经国坐在床前认真聆听着父亲的教诲。
人生数十载倏忽而过,蒋介石开始回望自己的一生,几番思索,他对着蒋经国缓缓说道:“我这一生只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这句话引起了儿子蒋经国的注意,他侧着耳朵,努力分辨着父亲含糊的话语。
蒋介石,这个从浙江奉化走出的政治人物,他的人生与近代中国最激荡的几十年息息相关,能让他敬佩的人,畏惧的人会是谁呢?
![]()
蒋介石一生推崇传统儒家理学,如果要说他最敬佩的人,那应该就是曾国藩了。
曾国藩被世人称颂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完人,一生都在强调“克己复礼”“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儒家的杰出代表。
这样一个完美之人,让蒋介石非常佩服,他非常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像曾国藩一样的人。
早年间,蒋介石得知曾国藩有记日记的习惯,他也开始模仿这一做法,在日记中剖析自己的缺点、反省自己的行为。
这份写日记的习惯贯穿了蒋介石的一生,也是他敬佩曾国藩的侧面证明。
曾国藩生前颇为推崇程朱理学,他将道德修养视为一切事业的根本,一直教导身边的人要“克己复礼”。
![]()
年轻的蒋介石认为,这个说法是非常正确的,如果要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必须要从塑造士大夫“气节”开始。
北伐时期,他在担任黄埔军校的校长时,还曾在学校内部推行过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书》作为教学教材。
作为创建湘军的主导者,曾国藩的军事组织能力也颇为厉害。
蒋介石在组建黄埔系和中央军时,极力模仿构建“强调对领袖的个人效忠,依靠浙江同乡、黄埔学生等为核心”的军事集团。如此看来,蒋介石对于曾国藩的推崇是发自内心的,他非常敬佩这位完人。
那么蒋介石此生最畏惧的两人会是谁呢?
只能是和他对峙多年的周总理和毛主席了。
周总理跟蒋介石共事的时间很早,1924年,周总理受好友邀请前往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结识了校长蒋介石。
![]()
那时的周总理刚刚26岁,年纪轻轻、风度翩翩,他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黄埔军校无聊的政治课程,黄埔的学生军们非常喜欢这个周主任。
蒋介石非常清楚周总理的才能,他作为一名领导者,非常看重有才华的下属,不止一次向对方抛出橄榄枝。
自始至终,周总理都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无视蒋介石的招揽,努力在黄埔军校内部团结左派、发展中共力量。
1927年四一二的枪响,国共两党自此分道扬镳,蒋介石背离了革命道路,周总理为了救国救民远走他乡。
昔日在黄埔军校共事的经历,恍然已成为过往。
命运在1936年发生了转折,西安事变震惊全国,各方议论纷纷,都在讨论蒋介石能否顺利离开西安。
![]()
在这个危急紧要关头,中共高层从民族大义出发,派出周总理作为代表前往西安调解。
周总理充分发挥自己长袖善舞的风格,游走在各派之间,一方面说服张学良和杨虎城,一方面与宋美龄等人进行谈判。
最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得以踏上回程的班机。
周总理的此次行动直接保住了蒋介石的性命。
因此,蒋介石对他的态度极其复杂,既欣赏,又有不能为之所用的气愤。 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变成了不可名状的畏惧。
如果问蒋介石此生最像击败的对手是谁?无一例外,人们都会选择毛主席。
一个是浙江奉化走出来的军人,一个是湖南韶山冲走出来的书生,原本应该是两个毫无关系的平行线,却在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迹。
![]()
毛主席第一次让蒋介石感到恐惧是在四渡赤水。
那时,蒋介石觉得自己胜券在握,却没有想到他会在不久后的深夜发现自己深陷在共军的包围圈中。
那是毛主席此生最得意的战略计划,他四次渡过赤水河,一次又一次甩脱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带着部队绝处逢生。
这次交手让蒋介石意识到毛主席的用兵如神,也让他开始认真审视这支武装。
毛主席比蒋介石看得清楚,他知道中国底层百姓真正的力量,明白了“人民战争”的重要性。
于是,淮海战役上的小推车,解放区百姓的拥护让他一步步将国民党反动派赶出了大陆。
蒋介石蜗居在台湾几十年,一点点看着新中国走向未来,这让他感到畏惧,对于强者的畏惧。
参考文献
1. 《蒋介石传》
2. 《毛主席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