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年龄放宽到 38 岁,让很多大龄考公人看到了希望,但对于已经考了 6 年的她来说,是继续坚持还是转身?
在网上看到一个这样的姑娘。
姑娘是91年出生的,今年已经34岁了。目前的状态是,在农村生活,单身,还没有工作。
视频里,在湖南农村的老房子里,34 岁的她再次将行测题本摔在桌上。
这本边缘卷边起毛、满是红蓝笔迹的题本,是她 6 年考公生涯的见证。
抬头望向窗外,只有田埂上的野草,没有朝九晚五的工位,没有同龄人的热闹,甚至没有打开招聘软件的勇气。
![]()
谁能想到,这个眼神呆滞、说话怯懦的女人,曾是村里第一个考上 211 高校的天之骄女。
想当年,28 岁的她辞掉了大城市的行政工作,一心回家考公。
她心里就抱着一个念头:“努力到极致就能上岸”。
那时候的她,每天都学到凌晨一两点,同学聚会邀请她,她拒绝。
亲戚给她介绍工作,她也推掉,就想着不能辜负爸妈的期望。
可是现实真的太残酷了,6 次国考、省考,最好的一次离进面只差 3 分,多数时候连合格线都够不着。
![]()
34 岁生日那天,她等来的不是上岸的喜讯,而是成了村里人口中的问题姑娘——没对象,还没工作。
就连隔壁小学代课老师都会用的电子白板,她都得琢磨半天才能弄明白怎么用,这落差也太大了。
她妈妈就劝她:“别考了,找个人嫁了吧。你看隔壁王家女儿,嫁了个做工程的,日子过得多安稳。女人相夫教子也是一种奉献嘛。”
她的困境不是因为她不努力,而是陷入了目标锁定效应。她把人生所有的价值都押在了考公这一条单行道上。
作为村里首个 211 毕业生,全村人都眼巴巴地看着她,她身上背负着光宗耀祖的期待,在大家眼里,公务员就是唯一符合这种期待的体面选择。
这就好比全村人都给她指了这一条路,她也觉得自己只能往这走,没有别的选择。
还有这沉没成本的魔咒,6 年啊,人生能有几个 6 年?
她在考公上投入了太多的时间、精力,还有心血。
心里就想着都已经付出这么多了,现在放弃多可惜,这种心理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她不断地在这条路上加注,哪怕已经疲惫不堪,也难以割舍。
![]()
再就是在县城的社会环境里,34 岁还没成家立业,就会被另眼看待。
周围人的眼光、闲言碎语,都让她感觉时间紧迫,这种急迫感让她在做决策的时候都变形了,只能一门心思地继续考公。
一直坚持做一件错误的事情,看似是在坚持,其实本质上是放弃了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这就好比一条路走到黑,明明旁边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却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转身去看看。
她本来拥有适用于好多领域的可迁移能力,像逻辑思维、文字功底,还有学习自律这些,都是很宝贵的财富。
教育给了她可以翱翔的翅膀,可传统的农村环境却想把她困在笼子里。
“相夫教子也是种奉献”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没毛病,但背后其实是一种社会规训,是把个人价值捆绑在别人身上的价值让渡。
![]()
那些劝她嫁人的声音,其实就是想用传统的老办法来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新困境,这根本就没办法从根上解决问题。
她需要的不是妥协,而是战略性地转进。把考公这些年锤炼出来的毅力、分析力和抗压力,都投入到更广阔的人生战场中去。
比如说能力资产化,把备考积累的那些东西转化成市场需求。
她那些行测笔记啊,完全可以开发成逻辑思维训练课,现在好多人都需要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现在很多考公博主靠分享行测技巧,在小红书、抖音积累了几十万粉丝,月入过万。
申论写作能力也大有用处,新媒体创作、项目申报书撰写都用得上。
![]()
还有这 6 年的备考经历,也能转化成陪伴式考公辅导,帮助那些正在考公路上奋斗的人。
还有地域套利,利用信息差来创造价值。
她可以成为政策翻译官,帮当地企业申请补贴,好多企业对政策了解得不够透彻,这就是她发挥作用的地方。
也可以做乡村连接器,用城市的思维给农产品包装包装,再用乡土智慧丰富内容创作,把农产品推广出去。
还能当个柔性就业顾问,开拓远程办公、自由职业这些在县城还是蓝海的领域。
构建一种反脆弱的职业模式,可以像这样构建组合式收入,白天在县城企业做文员,这是稳定的核心收入。晚上就做考公辅导,这是弹性收入,能多赚点外快,同时再筹备教师资格考试,这就是战略收入,为未来多留一条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