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你知道吗?出海打鱼,大约70%的时间都被耗在找鱼过程中,费时费力费油。而今,中国船长有了精准天气预报一样的渔情预报“智脑”,不仅“指哪打哪”找鱼有方向,而且产量提升将近一半。
11月5日,上海海洋大学、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中水集团舟山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在临港联合发布,产教融合、共同研发的“苍鹭”AI鱿鱼渔情预报系统正式上线。
![]()
上海最大露天夜市泗泾夜市制作的火爆鱿鱼。李茂君 摄
鱿鱼,是全球捕捞量最大的无脊椎动物物种。基于最近20多年来我国鱿钓行业的数据积累,这一系统结合海洋遥感、地理信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技术,可为全球大洋性鱿鱼作业海域提供未来5天精准的渔场预测,以及下一年度资源丰度的预报,填补了我国在远洋鱿钓渔业智能预报领域的空白,大大推动我国现代化远洋捕捞业高质量发展与科技进步。
企业“缺什么”,大学“攻什么”,让科研成果直接落在甲板上。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苍鹭”由上海海洋大学陈新军教授团队牵头,由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水集团舟山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投入真实作业数据与船队资源,历时3年左右研发而成。
![]()
陈新军教授解析远洋渔业。徐瑞哲 摄
目前,苍鹭系统已在中水集团舟山远洋渔业有限公司20多条北太平洋鱿钓渔船应用。截至10月底,2025年单船产量达500吨左右,与历史产量每年330多吨相比,提高了48%。同时通过精度高达85%以上的渔情预报系统应用,首次将北太平洋西经海域,即夏威夷西北相关海域,鱿钓作业的渔汛延长到了11月。团队负责人、海大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教授陈新军告诉记者,原本每年渔汛的作业期仅4月到7、8月间,现在又延长了三四个月之久。
![]()
鱿钓船上(资料照片)
“苍鹭”实现多端覆盖,适配全场景,在网页端、船载端、手机端同步发力,无论岸上管理还是海上作业,都能随时获取从水温到营养等近20个与安全高效生产相关的海洋要素。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等技术,结合生物学、生态学、渔场学等知识,可精准实现鱿鱼中心渔场预报与中长期资源量预测,让鱿钓捕捞告别“凭经验”、转移渔场较为盲目的问题。同时,系统自带船位监控、越界预警功能,能避免海域纠纷、提升管理效率,更以“一张图”形式每日定时自动发布作业海域环境、船位、渔情预报信息,以科技赋能绿色低碳渔业。
![]()
产教融合成功研发“苍鹭”系统。徐瑞哲 摄
“把课堂搬到海上、把实验室建在船上,”团队还将研发远洋鱿钓数字孪生系统、鱿钓机器人和AI大智能体模型,促进远洋鱿钓渔业向智能化发展,为全球鱿鱼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原标题:《预测未来5天渔场,远洋渔汛延长一倍,我国鱿鱼智能渔情预报系统“苍鹭”上线》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
图片来源:受访高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