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坐诊,总能遇到攥着胃镜报告、眼神里满是焦虑的患者跟我说:“杨主任,我这胃烧的慌,吃口粥胃都胀得难受,胃镜单子上写着“萎缩性胃炎”,吃了很多西药也没效果,您这儿真有办法吗?”
![]()
他们大多试过西药抑酸、黏膜保护剂,可胃胀、胃痛、反酸的毛病反反复复,看到“萎缩”二字更是慌了神,生怕哪天真的发展成胃癌。
胃为什么会萎缩呢?
中医认为,萎缩性胃炎不是“胃坏了”,是 “脾胃虚了”
很多患者拿到“萎缩性胃炎” 的诊断,第一反应是 “我的胃黏膜萎缩了,得赶紧补点什么把它‘撑起来’”。其实从中医角度看,这病的核心不是 “胃的局部问题”,而是脾胃气虚、升降失调的结果。
![]()
咱们的脾胃就像家里的“炊事班”,胃负责 “受纳腐熟” 食物,把吃进去的东西磨碎;脾负责 “运化升清”,把营养送到全身。
可现在人总犯这几个错:
要么贪凉饮冷,冰奶茶、冰西瓜直接灌进胃里,寒气伤了脾阳,让脾“无力干活”;
要么三餐不规律,饿到胃痛才吃饭,撑到扶墙才放下筷子,把胃的“容量” 撑坏了;
要么思虑过重,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吃不下饭,肝气郁结反过来“欺负” 脾胃 —— 中医说 “肝木克脾土”,就是这个道理。
时间一长,脾胃的“气” 越来越虚,胃黏膜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滋养,就像田地里缺水缺肥,庄稼慢慢枯萎一样,慢慢出现了 “萎缩”。
![]()
所以调理的关键,不是盯着“萎缩” 这个结果,而是帮脾胃 “补气血、调功能”。
门诊医案笔记
最近有一个患者李女士今年 58 岁,来找我的时候,手里攥着 3 张胃镜报告,最新的一张写着 “胃窦部黏膜中度萎缩,伴肠化”。她坐下没说两句话,眼圈就红了:“医生,我这胃折腾快三年了,吃完饭都胀气的厉害,晚上躺床上胃里反酸,有时候睡着了还能反酸醒了,烧到嗓子眼。”
我给她把了脉,右手关脉摸起来又细又弱,舌苔白腻,边缘还有齿痕—— 这是典型的脾胃气虚兼湿阻。再问她平时的习惯:一年四季都爱喝烫茶,烫饭,退休后一直帮女儿带孙子,晚上睡不好,白天总着急上火。
“你这是脾胃的‘力气’不够了,还积了点湿气,肝气也不顺畅。” 我跟她说,“咱们不用急着‘逆转萎缩’,先把‘能吃饭、不反酸、不胀气’这三件给调理好了,再说萎缩的事。”
![]()
我给她开了方子,黄芪、党参补脾胃之气,用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加了少量柴胡、香附疏肝理气,再用白及、海螵蛸保护胃黏膜,都是中医里调理脾胃的常用药。
同时我跟她交代了两个“小规矩”:别吃冰的和太烫的食物,要吃温的;每天早上起来,用手顺时针揉肚子 10 分钟,帮助脾胃 “醒过来”。
她回去坚持了一周左右,第一次复诊时高兴地说:“杨主任,我这两天早上能喝一碗小米粥了,不怎么胀气了!”又过了几天,她告诉我晚上反酸的症状减轻了,能吃小半碗软面条。一个月后复查,她特意提前给我发消息:“杨主任,我今天去做了胃镜,医生说黏膜比上次好太多了,肠化也轻了!”
那天她来复诊,看着她眼里的光,我心里也暖暖的,对医生来说,没有比看到患者能正常吃饭、能笑出来更开心的事了。
![]()
最后想说:萎缩性胃炎不是“绝症”,别被 “害怕” 拖垮了
很多患者看到“萎缩”“肠化” 就慌了神,觉得 “离胃癌不远了”,越害怕越焦虑,越焦虑脾胃越差,陷入恶性循环。
其实从中医角度看,只要脾胃的气血能补上来,功能能慢慢恢复,胃黏膜就有机会得到滋养,“萎缩” 也不是不可逆的。
当然,调理不是“一蹴而就” 的事,坚持一段时间才可以看到明显效果。关键是要找对“病因”—— 是气虚、是湿阻、是肝气郁结,还是胃阴不足?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方子也得“量身定制”。
如果你也有胃胀、胃痛、反酸的毛病,不妨先问问自己:最近是不是吃了太多冰饮?是不是总熬夜、总着急?先从调整习惯开始,再找专业的中医辨证调理,相信你的脾胃,会慢慢好起来的。
毕竟,脾胃是“后天之本”,只要好好呵护,它总能给你 “回馈” 能好好吃饭,能睡个安稳觉,就是最大的幸福。
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健康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文中的方子不一定适合每个人,需要在专业中医辨证下遵医嘱调理,不可盲目用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