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信息 点击图片购买】
书名:《破坏实验》
作者:李明洁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一座城市成为时代的实验室,墙上的涂鸦成为历史的佐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纽约的创伤,更是现代文明的共同困境。
当历史将个体扣为人质,我们如何从废墟中打捞完整的自己?沉寂六年,再见李明洁教授,她的身上带着纽约的风雨。
"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像纽约这样,身上带着全世界的伤。任何一个纽约人,都可能来自地球的某个角落,身上带着全球史的惊涛。"
——李明洁
“谁在维系这个社会的运转?”“是政治领袖、商务精英、文人雅士、奥斯卡获得者?”答案恐怕是,那些被宏大叙事遗忘的面孔,才是文明真正的承重墙。
![]()
2017-2023年的显微镜下,这座城市正在发生奇妙的质变:从美国政治的剧烈动荡,围绕种族、性别、移民等问题的纷争,意识形态的极化以及新一波“文化战争”,到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流行以及俄乌冲突,微观生活的日常性被宏大的时代激流冲击着,李明洁教授用笔记录了这些历史碎片:自然历史博物馆前消失的雕像底座上面,游人依然如织;由于长时间的社交管控,大量的墓碑需要一年才能刻好;网课一个学期接着一个学期,渴望班级活动的高中生到了奔溃的边缘。这些场景让人感觉纽约人与我们心心相通,是那些“无穷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
李明洁的观察平实、坦诚,她记录的不是新闻事件,而是历史长河中那些转瞬即逝的涟漪,揭露着纽约的现实之处,并非永远“文化先进”,并非永远“政治正确”,物极必反,不羁浪荡,一堆碎片,繁荣的背后隐匿着废墟。
“破坏不是事件,是状态。”《破坏实验》并非纽约游记,而是一份写给当代人的精神诊断书。作者拒绝将“破坏”简单定义为衰败,而是揭示其作为社会自愈机制的隐秘逻辑。书中对特朗普名字上的大叉与弗洛伊德祭坛的并置观察,不是二元对立,是呈现至关重要的“间”字:伤口与愈合、混乱与秩序、遗忘与记忆之间,存在着人类最真实的生存状态。贯穿全书的,是对“不完美抵抗”的敬意。作者像一位穿越时空的观察者,将纽约的个案升华为人类的共性。她让我们看到: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每座城市的疼痛都是相连的。
在这个数据泛滥却意义匮乏的时代,愿我们还能为这样“徒劳”的书写保留耐心。因为所有深刻的思考,都始于承认世界的破碎。
![]()
书摘:
l纽约十分浑浊,很多含义深藏不露,是上海人一落脚就会感到亲切的城市。以前我以游客身份去看各种地标,纽约印证着我经由阅读而熟识的意象。如今人生际遇让我做一只飞向纽约的“上海雁”,我虽仍是过客,但毕竟有了很多纽约的亲密朋友,也真实地经历了他们的某些经历。我用文字狼吞虎咽,记录下衬托着纽约地标的那些丰盛与潦草。
l“人们只有在某种距离上看待不幸时才可能接受不幸的存在。”我欣赏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的深省,她还说,“罪恶并不是一种距离,而是目光的斜视”。人需要被他人和异域提醒,就像大雁只有来去,没有归途,因为“任何地方都不比另一个地方拥有更多的天空”。
l灾难成了不会被浪费的大生意,然而,物极必反。人类很多时候都太自作聪明,真以为是万物(包括新冠病毒)的主宰,忘了人只能栖息在大地之上。人类似乎忘了,在所有的偶然与失序背后,还有天意存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