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巨唐,发怒了跺跺脚,整个亚洲都得颤悠两下。
![]()
那时的唐朝皇帝,基本就是亚洲洲长,正球级领导。那时的唐朝,堪称世界的文明高地。经济、文化、政治、制造技术……方方面面,都排在了世界最顶点。
在唐朝的时候,长安有一座特别有名的酒楼。某天,酒楼正常营业的时候,里面来了几个客人。
第一个客人来自于日本,他是日本遣唐使团的使者。第二个客人,来自于越南地区的林邑国,他是一个商人,带来了很多沉香。
![]()
第三个客人,来自于柬埔寨地区。在唐朝的时候,这个地方叫做真腊。此人也是真腊国的使者,这次来长安,给唐朝送了几头大象。坐在他旁边的同伴,是一个来自于室利佛逝的商人。他的家乡,今天叫做苏门答腊。
第四个客人,是一个唐朝老兵。老兵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唐朝的安北都护府从军。老兵喝了两杯酒之后有些微醺,不由想起了当年在贝加尔湖湖畔,纵马驰骋的自由。
第五个客人,是一个阿拉伯商人。这位阿拉伯商人跋涉万里而来,带来了一些‘贡奴’。而他回去的时候,则是会买走一些丝绸和瓷器。这位客人的家乡,今天叫做也门。
![]()
就在这几位客人,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酒楼的歌女开始跳舞助兴。这些歌女,在长安被称作新罗婢,她们的家乡,位于今天的韩国首尔。
一曲奏罢,客人们纷纷叫好打赏。很快,就有几个头发卷曲的黑人,出来找客人们领取赏钱。这些黑人,在长安被称作是‘昆仑奴’。这些昆仑奴,身体非常壮硕,所以长安的贵族豪门,全都争相豢养。
以上这些,看似有点魔幻。但是在盛唐时期,却是可以真实出现的。
![]()
历史上巅峰时期的唐朝,版图之大,国力之强,其实都是远超后人想象的。
在唐朝的唐玄宗在位时期,唐朝总人口数超过八千万人。而当时整个世界,也就只有三亿人左右。而据后世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计算,盛唐时期,唐朝的GDP总量,大概占当时全世界的58%!放到现代,五常加起来都没到这个比重。
而在地盘方面,唐朝一度建立了六大都护府。东到朝鲜半岛,西到中亚咸海,北到蒙古高原北部,南到越南,全都是唐朝的地盘。
![]()
李治在位的时候,唐朝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当时西亚那边的波斯帝国,被新兴的阿拉伯帝国给灭了。然后,末代波斯王子,就跑到唐朝这边,来找李治借兵。
李治当时也没犹豫,直接就给了他一个编制,准备在中亚那边,再建一个都督府。而这个都督府,就叫做波斯都督府。而这个波斯王子的上班打卡点,在今天的阿富汗西南部的扎兰季。这个地方再往西南走几百公里,就到了霍尔木兹海峡。
而且后来,这个末代波斯王子的弟弟,还带着使团跑到了意大利,联系上了当时的东罗马帝国,见到了当时的东罗马帝国皇帝。所以最后,唐朝和东罗马帝国之间,等于是横跨欧亚大陆,间接开始联手了。
![]()
尽管最终,这位末代波斯王子,一直到死也没能复国。但晚年的时候,这位波斯王子还是去了洛阳,并且最后死在了洛阳。
什么叫巨唐?
这就叫巨唐!
![]()
这样的唐朝,北方的藩属国见过极光,南边的藩属国抵达了赤道。东面直面太平洋,西边让欧洲人赞叹大唐的繁华。
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样的巨唐,到底有多令人震撼呢?
大概在唐玄宗在位时期,日本派来了一个遣唐使,名叫阿倍仲麻吕。后来他给自己取了个唐朝名字,叫做晁衡。晁衡在长安生活的时候,结识了很多文化名人,比如李白、王维等人,都是他的朋友。
![]()
但既然是遣唐使,学成之后,晁衡自然还是得回日本。走的时候,王维还专门给他写了一首诗。
后来,晁衡的船遇到了风暴,直接被吹到了越南。结果到了越南之后,当地还是归唐朝管。
而当地官员一看:这不是晁衡嘛!再之后,晁衡又被送回来了。
很快,在丁谧的建议下,曹爽上了一道奏疏,提议将司马懿升任为大司马。
![]()
按照魏国的官职制度,大司马的地位,还在曹爽的大将军之上。而且,这是一个军职类岗位。一个大司马,理论上可以直接控制魏国的军队,军权比太尉还大。
不过,曹爽这么做,显然也是有私心的。因为在这个时间点,魏国大司马的权力,稍微有点特殊。
魏国的上一任大司马,就是那个差点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当年曹叡为了安抚公孙渊,所以就给了他大司马的职位。但因为当时公孙渊远在辽东,而且坚决不来洛阳。所以,从他那里开始,大司马就开始成了一个虚职,手里的权力很有限。
![]()
毕竟,曹叡也不可能真的把全国的军队,都交给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来指挥。
而这个情况,也一直延续到了司马懿这里。在公孙渊之前,魏国的大司马,权力确实极大。因为因为公孙渊之前的事情,到了这个时候,大司马确实是有点有名无实的意思了。
![]()
不过至少,大司马的地位,还是挺高的,基本上就已经是最高的官职了。
然而当司马懿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司马懿却并没有任何兴奋。相反,他立刻表示了拒绝,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样!
开玩笑!
谁不知道魏国的大司马,是一个高危职业?
![]()
这里我们要稍微解释一下,如果是一个资深的三国爱好者,应该都听说过,所谓的‘魏国大司马诅咒’。就是说在魏国的历史上,当过大司马这个官职的人,基本上都没啥好下场。
在魏国的之前的历史上,一共有过四位大司马。而且这四位大司马,我们在之前的历史主线剧情里,都曾经讲过。
第一位大司马,就是曹仁。结果,当年曹仁刚刚被任命为大司马之后,没过多久,曹丕就三路伐吴。那一战,曹仁主攻濡须口。结果因为他不听蒋济的劝告,兵败濡须口,随后很快就死了。
![]()
第二位大司马,则是曹休。在曹仁死后,曹休后来升任大司马。但就在曹休升任大司马之后不久,曹休就打了那场石亭之战。结果这一战之后,曹休惨败,战后很快活活气死了。
第三位大司马,则是曹爽他爹曹真。在曹休之后,曹真也被任命为大司马。而曹真当上大司马之后,直接力主出兵,征讨蜀汉。结果那一战,魏军遇到了连日大雨,路上走了一个月。最后,曹真连汉中的影都没见着,直接就退兵了。而退兵之后,曹真也很快死了。
![]()
至于第四位大司马,则是之前被司马懿干掉的公孙渊。
尽管公孙渊这个大司马,只是曹叡为了安抚他,才暂时给他的。但就算这样,公孙渊还是魏国的大司马,这是没有争议的。
至于公孙渊后来的结局,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了。
![]()
而这样算下来,魏国的四位大司马,好像真的都挺惨的。每一位大司马,基本上都是上任之后不久,就直接死了。唯一一个稍微做的长一点的,就是公孙渊,结果他死的最惨。
有些事情,或许只是迷信。但迷信这种东西,很多时候,人就是愿意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反正司马懿是不愿意赌自己的命,所以他果断拒绝了。
![]()
眼见司马懿拒绝了大司马这个职位,曹爽很快又想了一个招。他很快就提出,要让司马懿升任为太傅。太傅的地位很高,按照官职制度,太傅的地位是在三公之上的,和大司马、大将军平级。
除了太傅之外,此时的曹爽又提议,要让司马懿效仿‘萧何故事’。也就是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同时,曹爽还主动申请,将司马懿的三个儿子封侯。
而这一次,司马懿出乎意料的没有再拒绝。
![]()
对于司马懿接受升任太傅这件事,后世其实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司马懿此时已经看穿了曹爽的想法。他接受升任太傅,放弃权力,主要是想让曹爽擅权,以退为进。等到曹爽足够跋扈之后,他再反杀曹爽,之后由司马家彻底主宰魏国。
对于这种观点,后世支持的人最多。因为后来的事情,确实就是这样的。
![]()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不看后来的那些事情,只看这个时候的司马懿,我们可能就会怀疑这种观点。因为如果这种观点是真的,司马懿就必须在这个时候,预判到十年之后的事情。而且,未来十年的事情,要全部都在他的谋算之内。
这个难度,其实是极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的。
第二种观点,则是司马懿此时已经老了。六十多岁的司马懿,能够升任太傅,位极人臣,顺便给自己家多赚几个侯爵的位置,他已经很知足了。再加上当时的曹爽,对他表现的极为尊敬。所以,此时司马懿也觉得,自己可以做出适当让步,以此来换取自己家的荣华富贵。
![]()
至于说真正谋朝篡位,此时的司马懿,可能还没这么想过。
这两种观点,到底哪一个是对的,或许,只有司马懿本人才知道了。反正在这之后,司马懿是升任了太尉,拿到了‘萧何三件套’。
如果此时司马懿忽然去世,那么在后世的史书上,他大概就是最有名的‘大魏忠臣’。他很有可能会和诸葛亮齐名,成为三国浪漫的又一个证明。
![]()
但可惜,司马懿挺长寿的。
而作为政治交换,在这之后,司马懿让出了一部分宫廷卫戍之权。原本在京城内,司马懿和曹爽,各自执掌三千人。但是在这之后,曹爽就开始独自控制大部分的宫城禁卫了。
非但如此,在曹爽的安排下,另一位士族领袖人物蒋济,也被他推了上去,接替了司马懿空出来的太尉。而蒋济原本的职位是领军将军,统领一部分的洛阳禁卫。但蒋济升任太尉之后,这部分军队,蒋济自然也得交出来。
![]()
除此之外,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原本的官职是中护军,也负责管理一部分禁卫军。但是在曹爽的推动下,后来,司马师也被调离了禁卫军,失去了指挥禁卫军的权力。
当然,以上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陆续持续了好几年的时间。而经过了连续的安插交易之后,曹爽这才逐渐控制了大部分的京城禁卫。
对此,司马懿当时或许也有一些看法,但是他还不至于太过担心。
![]()
说到底,司马懿之前打了半辈子仗,在军中的威望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就算他脱离了军队,在军中的影响也是无人能比的。
可是让司马懿没想到的是,接下来,一个意外的突然出现,却打破了所有人的谋算。
公元241年四月,就在曹叡去世两年多以后,魏国东线忽然传来急报!
![]()
东吴方面,孙权忽然出兵,分兵四路,突然就开始全线进攻了。
在三国时期,有这么一个奇人。
![]()
文能进文庙陪祭孔子,武能入武庙名垂青史。在中枢任职,能够给国家修订法律,改制礼仪。在地方做官,明确官员赏罚机制,依法治国。
在经济领域,此人执掌全国财政整整七年,积攒钱粮,管控盐运粮价,兴修水利。坐镇荆州的时候,此人弹指之间,以奇谋妙计杀东吴大将。有他一人坐镇荆州,东吴就一日不敢妄动。最有意思的是,这个人还很擅长发明创造,而且还非常忠诚!
大家是不是以为这是在说诸葛亮?
![]()
但实际上,这是在说司马懿的女婿,杜预。
这是一个典型的六边形战士,各个方面几乎没有短板,但在后世的名气却不大的超级牛人。
杜预的开端,其实并不算太好。他的父亲和爷爷,虽然都是魏国的高官,但问题是,他爹是曹爽那边的人。
![]()
所以,高平陵士兵之后,杜预他爹直接被流放了,并且死在了流放的地方。
有这么一层关系,杜预的起步,其实是很低的。但是后来,在司马家全面掌权之后,不知道杜预通过什么方法,竟然得到了司马昭的认可。
那时候的司马昭,虽然接过了父亲和哥哥留下来的权力,但自身地位还是不太稳,正是需要帮手的时候。而杜预恰好能力又比较强,在士族当中的口碑也不错。于是后来,杜预就被司马昭大力提拔了起来。
![]()
非但如此,后来,司马昭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杜预,成了杜预的大舅哥。
有了这么一层关系,杜家昔日的那些事情,才算是彻底接过去。而接下来,杜预也彻底走上了自己仕途的快车道,展露出了自己的才华。
首先,杜预开始给司马昭做幕僚,帮助司马昭处理朝政,彻底成了司马昭的心腹。
![]()
而几年之后,钟会南下灭蜀的时候,杜预就被司马昭派到了前线,做了钟会的长史。最后,钟会死于乱军之中,但杜预却成功活了下来。
在灭蜀之后,没过几年,司马昭就去世了。而在司马昭去世之前,杜预就成了司马昭留给儿子的重要助手。等到司马炎登基之后,杜预直接转任河南尹,开始管理洛阳周围的区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杜预展现出了强大的内政能力,将内政处理的井井有条额,而且用人极其公正。
除此之外,在这几年当中,杜预还在司马炎的任命下,参与修订了西晋的法律、礼仪和用人制度。这个工作,当年在刘备入蜀后,蜀汉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就是诸葛亮做的。
![]()
而等到西晋开始准备灭吴的时候,杜预先是参与了平定秦凉之变,随后又帮司马炎谋划平定匈奴刘猛的叛乱。再之后,杜预又做了七年的西晋度支尚书,执掌全国的财税调配。
在这几年当中,杜预凭借出色的内政能力,帮司马炎积累的大量的军资军费,这就为后来西晋灭吴,提供了经济基础。
有意思的是,在这几年当中,杜预在主持经济工作的时候,还发明了一种叫做‘人排’的东西。所谓的人排,就是人力版的鼓风机。这种东西看似简单,但是在钢铁冶炼的工序当中,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另外,还是在这几年当中,杜预还帮忙修订了西晋的历法,搞出了一个叫《二元乾度历》的历法,后来通行全国。
就这样,在做了几年准备工作之后,随着西晋国力越来越强,西羌和匈奴的问题,也暂时被解决。到了这个时候,西晋终于有了吞并东吴的能力。于是接下来,杜预又帮司马炎制定了吞并东吴的整体作战计划。
公元278年,在决定了整体作战计划之后,杜预又被司马炎派到了荆州,亲自负责荆州方面的对吴作战。
![]()
此后的一年时间里,杜预巧施离间计,让东吴从荆州方向,调走了主帅张政,降低了荆州方向的进攻难度。
做完这些之后,杜预力排众议,向司马炎提出要开始灭吴之战。尽管当时有很多人反对,但杜预还是多次上书,为司马炎分析了局势,这才让司马炎下定了决心,正式发动总攻。
就这样,公元279年,随着晋军发起总攻,杜预作为晋军的西线总指挥,全权负责荆州和益州方向的战事。开战之后,整个战争经过,几乎就如同杜预预判的一样,最后成功灭吴。
![]()
可以说,在三国时代的尾声,杜预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
但是在后世,对于这位名将,大家的了解却极少。在《三国演义》当中,杜预这个名字,也仅仅只是在最后一回出现过,而且戏份极少。
所以,这位在正史上超级厉害的六边形战士,在后世的名气反倒是不大了。
西晋的灭亡,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因为司马衷智力水平不够,或者贾南风专权。
![]()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司马家口碑不行,所以才导致基本盘迅速崩坏。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读过三国两晋这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真实的原因,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西晋的灭亡,其实是多种矛盾叠加所导致的结果。这些矛盾,单拎出来任何一个,对于古代封建王朝来说,都是很要命的。而叠加起来之后,基本上就彻底无解了。
![]()
第一个基础矛盾,就是土地兼并。
尽管西晋王朝存在的时间不长,但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却完全不一样了。
历史上的西晋,严格来算的话,是从司马炎篡位登基开始,一直到长安失守结束。这样算下来,整个西晋,只持续了51年的时间。
![]()
但同时,作为一个政权,西晋政权的主体,历史却要追溯到东汉末年,也就是当年曹操初步统一北方的时候。
自从曹操统一北方之后,这个政权的主体,就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动。而那场高平陵之变,也只是让政权最上层的曹家,变成了司马家。而作为中坚力量的各地士族豪强,则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所以,西晋的地主豪强,在西晋灭亡之前,已经连续进行了上百年的土地兼并。而上百年的土地兼并,和几十年的土地兼并,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
实际上,在西晋开国的时候,西晋的土地兼并情况,就已经非常恶劣了。当时的西晋地方豪强,已经开始在地方上,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土地。
对于这种情况,司马炎当然也有所注意,而且非常重视。
但是他解决不了。
![]()
因为只要动了土地,就等于是在动那些豪强地主的根基。如果他强行夺走地主手里的土地,接下来,西晋就会出现大规模的民变和叛乱。
所以后来,司马炎只能另辟蹊径,推行了‘占田制’。也就是说,西晋不去动地主手里的土地,但是鼓励百姓自己去开荒。
可问题是,到了这个时候,好开垦的土地,早就已经被开垦完毕了。少量的荒地,根本无法缓解土地兼并的矛盾。
![]()
于是最后,所谓的占田制,也就无疾而终了。
第二个矛盾,则是西晋统治结构的矛盾。
当年在曹魏时期,曹丕和曹叡两代皇帝,都在极力打压曹氏宗亲。这就导致后来高平陵政变发生的时候,曹家人基本没人出来反对,没人站出来阻止司马家夺权。
![]()
要知道,司马炎篡位的时候,曹操的儿子,还有好几个都活着呢!
对此,司马炎显然吸取了教训。所以,在西晋建立的过程当中,为了强化对各地的控制,司马炎就大力分封司马氏诸王。每一个司马家的王爷,都是一个实权藩王。
司马炎的这个选择,原本是为了强化司马家的力量,防止高平陵事变这类情况,再次出现。
![]()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个举措,却反倒成了西晋亡国的祸根。
后来,司马炎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司马衷智力有问题,根本压不住下面这些王爷。于是后来,八王之乱就爆发了,司马家的这些王爷,纷纷起兵造反,回京城夺权。这就导致整个西晋,国力暴跌。
第三个矛盾,则是民族矛盾。
![]()
自从东汉末年开始,中原地区因为战乱,人口数量骤减。而曹操、曹丕、司马懿等人,每次在边疆打赢了战争,总是会选择将匈奴、羌、鲜卑等部族内迁。
在他们的眼里,这既是为了补充中原劳动力,也是为了进行同化。
在曹操和司马懿的时代,这样做其实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就算这些游牧民族造反,他们也能迅速镇压,根本无法形成什么大问题。
![]()
但是到了八王之乱以后,随着西晋国力衰微,再也无力压制这些游牧部族。于是后来,这些游牧部族便纷纷南下,继而攻破了洛阳和长安,灭了西晋。
除了这些基础矛盾之外,西晋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离奇的事情。
比如说,石崇请王敦吃饭,让侍女劝王敦喝酒,王敦不喝。劝一次不喝,石崇就杀一个劝酒的侍女。
![]()
这已经是不拿人当人了。
所以,这样的西晋,亡了其实也很正常。
在给曹叡办完葬礼之后,接下来,魏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
一个小皇帝曹芳在位,郭太后坐镇后宫,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的时代。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司马懿能够在曹叡临终之前,第二次当上辅政大臣,这其实是一个黑天鹅事件。
如果没有孙资、刘放的神助攻,以曹叡之前对司马懿的忌惮,大概率是不会用他的。
![]()
当然,偶然之中,从来都是必然。
到了这个时候,在魏国国内,司马懿的地位,其实已经十分超然了。军事方面,他几乎是最能打的一个。在士族内部,司马懿威望几乎无人能比。就算连蒋济、满宠、卫臻这些人,和他也都差了一个档次。
1a.m0m.BiZ。 9u.m0m.BiZ。ng.m0m.BiZ。 1b.m0m.BiZ。
再加上十多年之前,曹叡登基的时候,他本来就做过辅政大臣。这个工作,他也比较熟悉。
![]()
所以由司马懿来辅政,当时绝大多数的人,其实都还算能够接受。尤其是那些士族大臣,更是非常支持司马懿。
但是曹爽就不一样了。
在曹爽成为辅政大臣之初,很多人其实是对他不太服气的。
![]()
甚至就连曹氏宗亲内部,也不是所有人都支持他。
在这个问题上,后世的很多历史爱好者,其实都容易有一种错觉。因为曹爽后来一度擅权,压得司马懿不得不托病在家。所以很多人下意识以为,从曹叡去世开始,曹爽就开始执掌大权,并且压制司马懿了。
这其实是错的。
![]()
在曹叡刚刚去世之后的这段时间里,魏国朝野上下,大家对于司马懿的认可,其实是要高于曹爽的。
理由很简单!因为曹爽的履历,实在是拿不出手。
在成为辅政大臣之前,曹爽几乎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成绩。他没有军功,没有政绩,甚至都没有像样的履历!
![]()
曹爽作为曹真的长子,从小就被保护的很好。年少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原因,经常出入宫禁,所以得以和曹叡交好。在他稍大一些之后,曹叡就即位了。然后曹叡给了他一个城门校尉的官职,让他去给自己看大门。
给皇帝看大门这个工作,虽然肯定是心腹中的心腹,才能担任。但即便如此,那依然还是一个看大门的。看大门,永远看不出能让大家信服了履历。
再后来,曹真去世,曹爽继承了他爹的爵位,曹叡又顺势给他调了一下工作岗位。但大体上来说,依然还是护卫宫禁,把守皇宫大门。
![]()
就这样,在给曹叡守了十几年的大门之后,等到曹叡去世的时候,他一下子就成了辅政大臣,成了魏国最有实权的两个人之一。
就这样的一个人,他凭什么辅政?他会干啥啊?
但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曹爽却偏偏又能暂时坐稳辅政大臣的位置。曹真儿子的这个身份,让曹氏宗亲不得不支持他。因为不支持他,大家就只能支持司马懿,这和绝大多数曹氏宗亲的利益不相符。
![]()
而曹叡心腹的这个身份,则是让他顺理成章拿到了辅政大臣的任命。这个任命,甚至还在司马懿之前。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家就会绝对支持他。
就比如说曹宇、秦朗、夏侯献等人,他们在失败之后,基本上都被罢官了。除了那位燕王曹宇,还有一些剧情之外,剩下的几个人,自此之后,基本上就退出历史的舞台,后面再没什么戏份了。
![]()
在这种情况下,这几个人,除了恨孙资和刘放之外,难道就不恨曹爽?难道还能继续极力支持他?
不可能的。
就以司马懿和曹爽的这种情况,如果拿到蜀汉那边,大概就相当于刘禅突然暴毙,刘禅的儿子登基。然后刘禅在临终之前,同时托孤给了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刘封的儿子。
别说刘封的儿子了,就连刘封,当年诸葛亮都是一句话,就让刘备把他杀了。
而曹爽和司马懿,情况虽然没这么离谱,但本质上其实还是一样的。
![]()
那么,作为一个新人的曹爽,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和司马懿分庭抗礼?甚至反过去压制司马懿呢?
这个问题,接下来曹爽将会用十年的时间回答。
而曹爽的这个答案,也将会成为未来十年,魏国的历史主线剧情。
![]()
总之,在进入曹叡刚刚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曹爽对司马懿,其实是极度尊敬的。几乎所有的事情,曹爽都要去找司马懿商议,以示对司马懿的尊重。
而曹爽的这种表现,也让司马懿开始觉得,这个年轻人或许真的还不错。虽然个人简历差了一点,但确实还是愿意为国家做事的。
w6.m0m.BiZ。7j.m0m.BiZ。o5.m0m.BiZ。7e.m0m.BiZ。5e.m0m.BiZ。b9.m0m.BiZ。
但在私底下,曹爽一直都在琢磨,如何能争取更多的权力,并且为此而头疼。
![]()
而就在曹爽头疼的时候,有一个人,看出了曹爽的窘境,忽然给曹爽出了一个主意。
这个人,名叫丁谧。
他是曹爽的心腹。
![]()
“对于一个辅政大臣来说,真正重要的权力,无非就只有两个。”
“一个是京城和宫廷禁卫之权!谁掌握了禁卫,掌控了皇宫,谁就能控制皇帝。而控制了皇帝,后面 的事情就好办了。”
“另一个就是帝国中枢的决策权。”
![]()
“而所谓的决策权,无非就是在尚书台、中书,以及三公九卿手里。”
“所以,我们只要把这些关键岗位,都给换成自己的人,那不就得了嘛!”
听了这番话之后,曹爽豁然开朗。
![]()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历史上之前的那些权臣,他们能够把持大权,基本上也都是这么做的。
但问题是,想要完成这个任务,却很困难。因为曹爽想要完全控制这些岗位,他就一定绕不开两个关键人物。
一个司马懿,另一个则是后宫里那位郭太后。
这样一来,问题又绕回来了。
![]()
同样都是辅政大臣,司马懿又是老谋深算,他怎么可能允许,曹爽让自己的亲信,全部占据这些关键位置呢?
对于曹爽的这个问题,丁谧很快就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简单啊!咱们给他明升暗降,给他高高捧起来,用名望换他的实权,那不就得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