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工业三季度图谱:河南新能源汽车链增长26%,安徽产量超广东
经济十强省份中,谁靠工业“超车”?前三季度数据藏了哪些信号
吉林工业增速8.4%领跑东北,辽宁2.2%垫底!兄弟省份为何天差地别
制造业突围现曙光!中部六省工业增速集体爆发,转型样本来了
中部工业三季度狂飙:河南增速8.4%,安徽新能源车产量超广东
![]()
全国工业经济“期中考试”成绩单刚刚揭晓,一个现象格外引人关注:中部省份成为三季度工业增长最亮眼的板块。在已公布数据的省份中,河南、湖南、湖北、安徽四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部超过7.5%,不仅远高于全国6.2%的平均水平,更在经济总量前十省份中占据三席。
工业动能强弱,直接关系区域经济后续势能。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决胜的关键阶段,各地工业表现不仅反映当下经济活力,更预示着未来区域竞争格局的演变。仔细观察数据会发现,工业增速领先的省份普遍在新兴产业布局上占得先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已成为拉动增长的“火车头”。
河南以8.4%的规上工业增速在经济十强省份中领跑,这一数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个百分点。深入分析河南工业结构会发现,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成为最大亮点。河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增速高达20%,在五大主导产业中排名第一。更具体地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19.3%,带动相关产业链整体增长26.2%,在全省28个重点产业链中增速位居首位。
![]()
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并非偶然。近年来,河南成功引进比亚迪、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逐步构建起从电池制造到整车生产的产业链生态。虽然前三季度河南新能源汽车产量为48.7万辆,仍排在全国第11位,但与第10名广西的差距已缩小至1.7万辆。这种追赶态势不仅体现在产量上,更反映在产业结构优化上——前三季度,河南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创下2022年以来最高增速。
安徽的工业表现同样令人瞩目。虽然安徽GDP总量在全国排名第11位,但规上工业增加值8.8%的增速却位居全国第四,超过所有经济十强省份。安徽的崛起与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长期布局密不可分。从上世纪60年代江淮汽车制造出第一辆“皖产汽车”,到如今集聚奇瑞、蔚来、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等七大整车企业,安徽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
![]()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汽车产量达到240.44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121.63万辆,两项指标均超过传统汽车大省广东,位居全国第一。这一数据背后是安徽持续多年的产业转型努力。“十四五”以来,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不久前,安徽官方宣布“历史性迈入全国工业大省行列”,这标志着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华丽转身。
山东和湖南作为两个传统工业大省,今年前三季度均交出规上工业增长7.8%的成绩单,在经济十强省份中并列第二。两省工业增长有共同特点:装备制造业成为主要引擎。山东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高于全部规上工业4.2个百分点,其中汽车、铁路船舶、电子行业分别增长17%、14.9%和16.6%。湖南装备制造业同样表现亮眼,增加值增长11.4%,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长3.7个百分点。
![]()
对于山东和湖南这样的传统工业大省来说,产业转型压力一直存在。山东的钢铁、石化,湖南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都曾面临市场需求放缓的挑战。但通过数智化转型,两省正在探索新的增长路径。山东省今年5月发布《关于加快人工智能赋能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培育20个垂直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湖南省的制造业龙头企业三一重工于10月28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战略。
东北地区工业表现呈现分化态势。吉林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上年全年提高6.3个百分点;而辽宁同期工业增速仅为2.2%,在全国各省份中排名靠后。这种差异背后是产业结构的不同。吉林省八大重点产业全部保持增长,其中医药产业、信息产业和石油化工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1%、15%和11%。此外,吉林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5%,城市轨道车辆产量增长54.7%,显示产业向高端化升级趋势。
相比之下,辽宁工业结构偏重传统领域。辽宁省发展改革委此前曾表示,当地传统燃油车占比较大,新能源汽车占比偏小,受市场需求变化影响明显。同时,冶金、石化等传统行业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为应对挑战,辽宁近期发布《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以“人工智能+制造”赋能产业发展,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打造8个人工智能融合发展产业集群。
![]()
区域工业竞争的新逻辑正在形成。国家“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战略任务之首,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政策导向与各地实践相互呼应。北京计划培育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等20个未来产业;上海致力于发展低空经济、大飞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广东则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
在中部地区,产业链协同模式不断创新。湖北省推出的“链长+链主+链创”三链协同机制,由包保领导担任链长,头部企业作为链主,科研机构提供创新支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这种模式正被更多地区借鉴应用。
工业数据的背后,是各省对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探索。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新兴产业布局则决定着未来区域竞争力。中部省份的工业增速领先,既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超前布局,也离不开对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持续投入。随着“十四五”收官在即,各地工业表现不仅影响当年经济成绩,更关乎“十五五”时期的发展起点。
从更宏观视角看,中国工业经济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东部地区加快向高端制造和服务业延伸,中部地区凭借产业转移和升级实现快速增长,西部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和新兴产业布局寻找突破口。在这种格局下,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与差异化竞争并存,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2025年最后冲刺阶段,各地工业表现值得持续关注。工业强则经济稳,工业兴则区域活,这一经济发展规律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