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本身不能给你能量,但一群真实、不表演的家长在一起,可以。关键不在“群”,而在“人”。
![]()
为什么越来越多父母感到“被掏空”?
不是孩子难带,而是现代育儿的负荷早已超出个体承受范围。
既要工作谋生,又要科学育儿;既要情绪稳定,又要高效陪伴——这种“全能父母”的期待,正在制造普遍的亲职倦怠(Parental Burnout)。
2023年《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显示,超七成家长长期处于“高要求、低支持”状态,其中近半数坦言“每天最累的不是工作,而是回家后面对孩子”。 这不是意志力问题,而是系统性压力下的正常反应。
家长群:焦虑放大器,还是支持共同体?
现实中,许多家长群已异化为“育儿表演秀场”:晒打卡、比进度、拼资源。这种隐性竞争非但不能缓解压力,反而加剧了“我做得不够好”的自我怀疑。
但也有例外。当群里有人坦诚:“今天孩子作业拖到十点,我吼完又后悔”,立刻有人回应:“我也是,刚哭完。”——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反而带来一种“被理解”的松弛感。
心理学研究指出,情感共鸣比方法指导更能缓解养育焦虑。家长最需要的,往往不是“怎么做”,而是“你不是一个人”。
微小联结如何成为支撑系统?
一位北京妈妈在本地家长小群分享:“今天请假带孩子看病,老板脸色很难看,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
另一位爸爸回复:“上周我也这样。但孩子发烧时攥着我的手指睡着,那一刻觉得值了。” 没有建议,没有评判,只有“我在”。
这种低强度、高信任的互动,恰恰构成了现代社会稀缺的“弱连接支持网络”。它不解决具体问题,却能恢复一个人继续面对问题的勇气。
当越来越多家长敢于卸下“完美父母”的面具,一种新的育儿文化正在萌芽:育儿不是孤军奋战的苦修,而是一群普通人互相托底的共行。
如何让家长群真正“有用”?
关键在于主动重构群的功能:
• 设定边界:屏蔽攀比信息,退出制造焦虑的大群;
• 发起真实话题:如“今天最让我崩溃的一件事”“谁也经历过孩子突然发脾气?”
• 建立小范围信任圈:三五位理念相近的家长组成私密群,只聊感受,不晒成果。 真正的支持,不在于信息密度,而在于情绪安全。
![]()
结语:教育的前提,是父母还“活着”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父母自己还有情绪、有喘息、有被理解的空间。
家长群若沦为内卷竞技场,不如退;若能成为安全港湾,不妨留。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靠耗尽自己去点亮孩子,而是先让自己重新燃起一点光,再与他人一起,照亮彼此的路。
#亲职倦怠 #家长也需要被看见 #育儿不是孤岛 #真实比完美更有力量 #家庭教育支持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