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临睡前,儿子磨磨蹭蹭不肯关灯,小声嘟囔:“妈,明天就期中考了,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我懂。这小子,就是个典型的“普娃”——不上不下,卡在中间。你说他不努力吧,作业天天写到挺晚;你说他努力吧,成绩单永远在中游打转。
我压下心里那点习惯性的焦躁,故作轻松地回他:
“上初中后大考小考跟吃饭似的,你都‘身经百战’了,还紧张什么?变鸡变鸭早定型了,别想太多,明天仔细点儿,不在粗心的地方丢分就行。”
他突然灵光一闪似的:“要不……你帮我请个假?我好好准备,冲刺期末,一鸣惊人!”
我笑了,这小子又在做“白日求生梦”。于是我说:“担心什么?要知道,学渣才拥有最大的进步空间!”
他一听“学渣”俩字,立马不乐意了:“怎么,我在你心里就这个定位啊?学霸努力就没进步了?”
我耐心解释:
“学霸站在山顶,从99分到100分,那一步比登天还难,那是精益求精。可学渣呢?从50分到60分,是一次及格的跨越;从60分到80分,是一次良好的飞跃;从80分到90分,那就是直奔优秀!这每一步,大家都看得见,多帅!”
“所以,学渣只要稍微努努力,就一定能进步!”
他听完,琢磨了一会儿,点点头:“好像……是这么个道理。”
第二天早上我问他睡得咋样,他回了我一个字:“很nice!”
我心里又好笑又释然:看来,果然是学渣本尊,这“反向鸡汤”对这类娃,还是对路的。
看着他一身轻松地挥手走进校门,我忽然明白:对于我们这些“普娃”的家长来说,有几个坎,必须自己先迈过去。
![]()
1、普娃,是最需要被理解的一群孩子
我们得承认,大多数孩子,既不是天赋异禀的学霸,也不是彻底躺平的学渣。他们是站在中间那片广阔无垠的“普娃高原”上的孩子。
这群孩子,别看他们平时稀里糊涂、马马虎虎,其实心里比谁都矛盾。
他们被隐没在人群里,不太起眼,但暗地里对自己也有期待。只是这份期待,被一次又一次“努力了也就这样”的结果,深深地埋了起来。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经常使了七分力,只能收回五分成绩。那种深深的无力感,才是他们沉默和回避的真正原因。
于是他们学会了假装不在乎。“我就这样了”“我没认真考”,成了他们最常用的保护色。其实,他们是怕了——怕全力以赴之后,还是那个不起眼的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心就真的碎成渣了。
前有学霸的“神仙分数”碾压,后有“摆烂”同学的“轻松自在”诱惑,他们卡在中间,缺乏关注,也缺乏肯定。他们的内心,比谁都渴望一次像样的“逆袭”,向所有人,也向自己证明:“我可以!”
而我们做家长的,见到普娃常常气他不争气,要么在边上不断鼓劲“你要加油,你一定要考好,你一定能考好!”要么横向比较:“你看人家×××,也没什么大不了,你又没有缺胳膊少腿,你不使出全力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明明没有学霸的真功夫,却硬要让普娃照着学霸的标准努力,孩子不彻底摆烂,都算是对亲情最大的尊重了。
一句“学渣才有进步空间”,看似玩笑话,其实是一剂“心理缓释胶囊”。让孩子重新定位自己,大不了让自己低到尘埃,在可控的程度里,学会奋然起跳,看到自己的爆发力。
而他的潜台词还有:“孩子,妈妈看见了你的处境,也接纳你现在的水平。我都能接纳你学渣的样子,你还有什么不能卸下千斤重担,轻装上阵跑得更远?”
2、总拿孩子跟别人比,就是给他挖坑
我们这代家长,好像天生就活在“比较”里。比工作,比房子,最后比的,还是孩子。可我们忘了,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无休止的横向比较,是他们自信心最大的杀手。
“你看×××,又考了第一!”“你们班这次平均分都那么高,你怎么就拖后腿了?”
这些话,像刀子一样,把孩子拉入了一场场永无宁日的“排位赛”,在这场比赛中,他们永远是个失败者。
面对普娃,我们做家长的,更要做的是把孩子从这场残酷的“排位赛”中拉出来,带他走进属于自己的“进步赛”。
“这次比上次多做对一道题,就是胜利!”“这个月搞懂了一个之前一直迷糊的知识点,就是大收获!”
当我们把“成功”的定义,从“考过别人”调整为“超越自己”,孩子眼里的世界,会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变得清晰可见,都值得被庆祝。这种来自内部的、可持续的驱动力,远比外部的压力和攀比,要有力得多。
3、父母的释然,是孩子最好的促动力
我回顾自己的心态,这情况要是放在一年前,我一定无比焦灼,可如今,我却可以反过来安慰孩子,是我这个当妈的“投降”了吗?不,我觉得是“清醒”了。
我们得摸着良心承认,我们孩子的天花板,可能就在那里。有些孩子是来报恩的,有些孩子,大概是来渡我们的。逼,是没用的,除了把亲子关系逼到悬崖边上,鸡飞狗跳,啥也得不到。
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是家庭教育真正开始的起点。
昨天群里一位妈妈分享的一段话,让我特别有感触,她说:
“看懂了学习的本质,再看看手上的材料,就有个大方向了。未来无论你做办公室还是搞科研,还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经济价值都是相等的,可能唯一的差距就是不能为历史进程做贡献吧。”
是啊,当我们放下那种“我必须培养出一个天才”的执念,接纳他的普通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成长,我们看孩子的眼神也会变,跟他说话的语气也会软,这种转变,孩子是能瞬间感知到的。他反抗的从来不是学习本身,而是被指责、被命令的感觉。
让孩子回归做自己,他才能活出自己的风采。
与“普娃”相伴的这场修行,最终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而是如何接纳一个平凡的孩子,并深深地爱着这个真实的、不完美的他。
也许他永远也站不上学霸的山顶,但那又怎样呢?看着他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找到自己的节奏,为自己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而欣喜,成为一个乐观、坚韧的“生活家”。
这也应该成为我们这些家长,能看到的,最棒、最温暖的风景。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