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高中早读课,啃完《滕王阁序》啃《祭十二郎文》,只盼着文言常识不丢分;
如今坐在藤椅上翻旧课本,那些曾觉得“华丽”或“悲切”的字句,突然就落进了自己的生活里。
一篇写尽“少年意气与岁月凉暖”,一篇道透“骨肉情深与生死无常”。
年轻时背的是文字,老来读的是人生,每一句,都是半生熬出的咸与甜。
![]()
一、《滕王阁序》·王勃(高中必修下册):当年背的“落霞孤鹜”,如今懂了“少年志与老来安”
完整原文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白话解读:
时值九月,季节在深秋。积水退尽,寒冷的潭水变得清澈;烟雾凝聚,傍晚的山峦呈现紫色。驾着整齐的车马在高路上前行,到高峻的山岭寻访风景;
来到滕王营建的长洲,看到他当年修建的楼阁。层层山峦高耸苍翠,直插云霄;凌空的楼阁涂着朱红,向下望去深不见底。
仙鹤野鸭栖息的沙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之美;桂树兰木修建的宫殿,顺着山冈的地势起伏而建。
推开精美的阁门,俯视雕饰的屋脊,辽阔的山原尽收眼底,迂回的河川令人惊叹。房屋遍地,都是鸣钟列鼎而食的富贵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是雕着青雀黄龙的大船。
雨过天晴,天空明朗。落霞与野鸭一起飞翔,秋水与天空融为一体。渔舟傍晚唱歌,歌声传遍彭蠡湖畔;雁群因寒意惊起,鸣声在衡阳水滨中断。
胸怀顿时舒畅,兴致迅速高涨。排箫声起,清风随之而来;歌声缭绕,白云为之停留。像睢园竹林的聚会,酒兴超过陶渊明;
像邺水咏莲的雅集,文采胜过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齐备,贤主、嘉宾两者难得齐聚。向天空极目远眺,在闲暇日子里尽情游乐。
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兴致已尽,悲伤袭来,明白事物的兴衰自有定数。在夕阳下遥望长安,在云端遥看吴会。地势偏远,南海深邃;天柱高耸,北极星遥远。
关山难以越过,谁会同情不得志的人?如浮萍般偶然相遇,全是漂泊他乡的游子。怀念朝廷却不能相见,像贾谊那样奉召进宣室,又要等到何年?
这篇文章陪伴我成长,每个年龄段读它都有不同的收获:
年轻时背:
只觉得“王勃太会写”,懂了“要励志”却没懂“兴尽悲来”。
高中背这段,满脑子都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太惊艳,老师说“这是‘初唐四杰’的巅峰之作,藏着少年意气与人生感慨”,
我们点头说“懂了,要像王勃一样有才华”,可心里只觉得“‘关山难越’是夸张,年轻人哪有那么多愁?”
背“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时,只注意“闾阎”别写错;背“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时,还觉得“王勃太矫情,游乐就好好游乐,想那么多干嘛?”
那时候的“少年志”,是课本里的“华丽辞藻”,是少年人“不知愁滋味”的豪情——觉得“未来全是坦途”,从没想过“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漂泊。
老来读:才懂“落霞孤鹜是少年景,关山难越是老来悟”,人生是“从激昂到淡然”
如今再读“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突然就想起年轻时闯深圳的日子:
第一次看到城市的晚霞,觉得“落霞孤鹜”也不过如此,心里满是“要闯出名堂”的劲;
现在回到老家,傍晚看村口的山,烟光凝紫,才懂“寒潭清”不是“景美”,是“心定”——年轻时盼着“闯世界”,老了才懂“守着家门口的山,也挺好”。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更是戳心:
当年创业失败,欠了一屁股债,躲在出租屋哭,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我”;
后来遇到老陈,他帮我还债,陪我分析,说“谁还没失过路?”——这不就是“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暖?
年轻时觉得“失路是丢人”,现在才懂,人生哪有不迷路的?有人帮一把,就熬过来了。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现在终于懂了:
当年最风光的老张,现在偏瘫在床;当年最不起眼的老李,守着小超市,日子过得踏实。
才明白“盈虚有数”不是“认命”,是“得意时别狂,失意时别慌”。
年轻时觉得“人生要轰轰烈烈”,现在才懂,“寒潭清”的平淡,比“飞阁流丹”的华丽,更长久。
文字与谈吐:
年轻时学“辞藻”,老来用“心境”
文字上:
年轻时写作文,只会写“王勃用华丽的辞藻描写滕王阁的美景,表达了少年意气”;
现在写回忆录,会写“以前总盼着‘飞阁流丹’的人生,现在看‘潦水尽而寒潭清’的村口晚景,才懂‘识盈虚之有数’——日子好不好,不在风光,在心里踏实”。
不用“平淡”“踏实”,一句旧文,就藏住了老来的悟。
谈吐上:
年轻时劝人“别放弃”,只会说“加油,未来可期”;现在和失意的年轻人聊天,会说“‘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阿姨当年比你还惨,不也熬过来了?
慢慢来,路总会有的”。用王勃的感慨劝人,比说“别灰心”,更能让人安心。
背后的感慨:
不是文变了,是我们懂了“人生的起伏”
王勃写《滕王阁序》时,才26岁,却写出了“兴尽悲来”的沧桑;
我们年轻时,没尝过“失路”的苦,没懂“盈虚”的理;老了才懂,“落霞孤鹜”是少年的梦,“寒潭清紫”是老来的真。
当年背的是“华丽的文字”,如今品的是“起伏的人生”。
![]()
二、《祭十二郎文》·韩愈(高中必修下册):当年背的“吾少孤”,如今懂了“骨肉情与生死痛”
完整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白话解读
某年某月某日,小叔叔韩愈在得知你去世第七天,才能怀着悲痛表达诚心,让建中从远方备办时鲜祭品,祭奠你十二郎的亡灵:
唉!我从小丧父,长大后,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只依靠兄嫂。中年时,兄长在南方去世,我和你都年幼,跟着嫂子把兄长的灵柩送回河阳安葬。
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没有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有三个兄长,都不幸早逝。继承祖先香火的,在孙子辈只有你,在儿子辈只有我。
两代人都是独苗,形单影只。嫂子曾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家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两个了!”你当时年纪还小,应该不记得了;我当时虽然能记住,也没体会到这话里的悲伤。
我十九岁时,才来京城。之后四年,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祭扫祖坟,遇到你护送嫂子的灵柩来安葬。
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我,只住了一年,就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
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出发,我又被罢免,你又没能来成。我想你跟我到东边,东边也是异乡,不能久留;想长远打算,不如向西回到老家,安家后再接你来。
唉!谁能想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呢!我和你都还年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能长久在一起。
所以我离开你,在京城谋生,来谋求微薄的俸禄。要是早知道会这样,即使是高官厚禄,我也不会离开你一天去就任。
不同时期读它感受完全不一样
年轻时背:
只觉得“韩愈真惨”,懂了“要珍惜亲情”却没懂“生死的痛”
高中背这段,最难受的是“吾少孤”“形单影只”,老师说“这是‘千古第一祭文’,字字泣血”,我们点头说“懂了,要珍惜兄弟姐妹”,可心里只觉得“我有哥哥姐姐,不会这样”;
背“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时,只注意“遽”字的读音;背“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时,还觉得“韩愈太夸张,工作和亲情哪能这么绝对?”
那时候的“骨肉情”,是课本里的“悲伤故事”,是少年人“被亲情包围”的习以为常——觉得“亲人永远都在”,从没想过“一别就是永别”。
老来读:才懂“吾少孤是身世苦,汝遽去是剜心痛”,亲情是“见一面少一面”
如今再读“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突然就想起我妹:小时候我们睡一张床,她总抢我被子,我总藏她玩具;
后来我去外地工作,她送我到车站,说“姐,早点回来”;去年她突发心梗走了,我赶回家时,她已经没了呼吸——这不就是韩愈的“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年轻时觉得“兄弟姐妹吵架很正常”,现在才懂,那些吵吵闹闹的日子,全是再也回不去的暖。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更是戳心:
当年为了多赚点钱,我在外地加班,妹妹打电话说“妈想你了”,我总说“忙完这阵就回”;
直到妈走了,我都没赶上见最后一面——现在才懂“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不是“夸张”,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年轻时觉得“赚钱重要”,现在才懂,钱再多,也换不回和亲人的一天相处。
有些记忆,不是忘了,是刻在了骨子里。年轻时觉得“亲情是理所当然”,现在才懂,是“见一面少一面,说一句少一句”。
文字与谈吐:
年轻时学“抒情”,老来用“怀人”
文字上:
年轻时写作文,只会写“韩愈用朴实的语言祭奠十二郎,表达了深厚的骨肉之情”;
现在写文字,比如“你爸当年送我钢笔,就像韩愈说的‘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家人关系要好好维护,不要留下太多遗憾”。
不用“悔恨”“珍惜”,一句旧文,就把情说透了。
谈吐上:
年轻时和妹妹吵架,只会说“我再也不理你了”;现在和老朋友聊天,会说“‘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咱们这年纪,身边的人见一面少一面,别为小事计较,多聚聚、多说说话,比啥都强”。
用韩愈的痛劝人,比说“要珍惜”,更能让人走心。
背后的感慨:
不是文变了,是我们懂了“失去的重量”
韩愈写《祭十二郎文》,是用“家常话”写“刻骨痛”;我们年轻时,没尝过“骨肉分离”的苦,没懂“平凡相处的暖”;
老了才懂,“零丁孤苦”不是“身世”,是“身边没人的冷”;
“汝遽去”不是“意外”,是“再也见不到的痛”。
当年背的是“韩愈的悲伤”,如今品的是“自己的亲情”。
![]()
我们年轻时背文言,背的是“典故”,是“考点”,是“老师教的感动”;
老来读文言,读的是“自己”,是“日子”,是“岁月刻下的痛与暖”。
《滕王阁序》的“落霞孤鹜”,藏着少年志与老来安;《祭十二郎文》的“吾少孤”,藏着骨肉情与生死痛。
那些课本里的文字,早就在不经意间,成了我们半生的“人生注脚”。
你有没有因为某件事,突然读懂了高中时背过的文言?
比如经历了漂泊,突然懂了“关山难越”;失去了亲人,突然懂了“汝遽去吾而殁乎”,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