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中国在“人造太阳”这项未来科技上,又传来了激动人心的好消息! 大家可能听说过核聚变,但总觉得它离我们很遥远,跟科幻片似的。今天小夏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次关键突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又将如何点亮一条全新的产业链?
先来看这次突破的核心。位于合肥的中国核聚变实验装置——BEST项目,近期主机底座成功安装就位,这可不是小事儿,意味着 BEST 项目的主体工程建设正式进入新阶段,不管是零件研制还是工程安装,都要开始“加速跑”了。10 月 25 号的时候,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还特意跟全世界介绍了咱们这个 “人造太阳”,说预计2027 年就能完工,还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能靠聚变发电的装置!这意味着,我们朝着长时间、稳定“控制太阳”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过去,核聚变总被调侃是“还要50年”的科幻技术。但现在,这个时间表正在全球范围内显著缩短——
今年以来,我国可控核聚变捷报频传,体现出惊人的“中国效率”。1月份,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的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3月份,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在国内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实现大幅跃升,中国聚变挺进燃烧实验;7月22日,作为推进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
可能有人要问了,核聚变能到底好在哪儿?
核聚变能,被视为人类理想的终极能源,具有燃料丰富、清洁、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等突出优点。可控核聚变是可控的、能够持续进行的核聚变反应,目标是实现安全、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现如今,随着可控核聚变科研端进展不断,该领域商业化亦加速推进。
为啥现在进展这么快?一方面,得益于超导材料、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有了更强力的工具来驾驭上亿度的等离子体。另一方面,全球资本的关注度空前高涨。
根据核聚变工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核聚变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已吸引超过 71 亿美元的投资。各项数据指标表明,全球核聚变行业步入持续增长期。核聚变企业对商业堆的规划为2030年前3台,2030-2035年22台,2036-2040年6台。预计2030-35年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达22600亿元。这数儿想想都吓人!
在国家政策支持上,中国、美国、欧洲都把核聚变当成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当成战略大事来抓。可以说,科学、技术与资本正在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推动“人造太阳”从实验室加速照进现实。
国内多个项目相继落地见效,不仅为可控核聚变未来商业化进程筑牢核心技术根基,也将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开新的增长空间。这条链上到底有啥机会呢?咱们顺着上下游捋一捋就清楚了。
上游主要为各类原材料,包括超导磁体材料、金属钨、钽等稀有金属、特种钢材、氘和氚等燃料等。中游主要为各类设备以及反应堆工程建设。中下游延伸,核心是“让核聚变更经济、更可靠”。下游主要为运营和应用端,核心是“利用聚变能改变世界”。
现在这个行业处于“工程化初期”,产业链价值与附加值高度集中于上游环节,核心是“帮助实现核聚变”。
可以说,咱们现在正站在一个特别关键的历史节点上。
当然,任何颠覆性的技术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核聚变之路依然漫长,面临着工程、材料、成本等多重挑战,前期的研发投入巨大,商业回报周期也长。但回过头看,人类每一次文明的跃升,不都是源于对看似遥不可及梦想的坚持吗?当中国的“人造太阳”一次次点亮未来,它照亮的不仅是无尽的清洁能源,更是一个由核心技术驱动、充满无限可能的全新产业生态。
温馨提示:本文所述不作为个股推荐。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