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这句出自网络热曲《没出息》的歌词,最近在社交平台反复刷屏。它并非出自专业词人之手,而是网友将一段议会质询中的即兴发言剪辑配乐后意外走红的产物。没有华丽修辞,却让无数人留言:“说的就是我。”
![]()
一句近乎自嘲的话,为何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共情?答案或许藏在两个成语与一个口语的落差里。
成语描绘的理想,照不进现实的裂缝
“从从容容”出自《礼记·中庸》,意指君子处事不疾不徐、泰然自若;“游刃有余”典出《庄子·养生主》,形容技艺纯熟,应对自如。这两个成语,曾是中国文化对理想生活状态的经典概括——节奏可控、内心安定、进退有据。
但今天的现实,恰恰在系统性地瓦解这种可能性。
中国社科院2023年《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超六成都市青年存在“时间贫困”感——不是没时间,而是永远“赶不及”。工作被切割成碎片,生活被算法支配,连“好好睡一觉”都成了需要刻意安排的“自我投资”。
![]()
成语预设了一个稳定、可预期的世界。而我们活在一个高度不确定、高速迭代的时代。当“35岁危机”“房贷压力”“育儿成本”成为日常关键词,“从容”不再是修养,而成了少数人的特权。
“连滚带爬”为何反而让人安心?
与典雅成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句粗粝直白的“连滚带爬”。它不是成语,甚至不够体面,却因其真实而具有惊人的情绪穿透力。
心理学中的“情绪命名”(Affect Labeling)理论指出:当人能用具体语言描述自己的混乱状态时,大脑中负责恐惧与焦虑的杏仁核活跃度会显著降低。换句话说,光是说出“我今天连滚带爬”,本身就是一种情绪调节。
《没出息》的走红,正是这种机制的集体体现。它没有鼓吹奋斗,也不贩卖成功学,而是坦然承认:“我慌了、乱了、搞砸了。”这种诚实,在一个崇尚“高效”“自律”“永不崩溃”的文化语境中,反而成了一种温柔的救赎。
网友的二次创作更印证了这一点:有人拍下“上班前精致 vs 下班后瘫倒”的对比视频,有人配上通勤地铁的拥挤画面,还有人用它配凌晨加班的电脑屏幕。这些内容没有悲情渲染,却让人会心一笑——因为我们都懂。
![]()
语言在变,是因为生活先变了
语言是时代的镜子。汉代重礼,故多“温良恭俭”;魏晋尚玄,遂有“风流倜傥”;而今天,我们创造“内卷”“躺平”“精神离职”“CPU干烧了”……这些新词未必典雅,却无比真实。
成语不会消失,但它们正在失去描述当代生活的功能。当传统修辞无法承载现实重量,人们就会发明新的语言来喘息。这不是文化退化,而是情感表达的自我更新。
“连滚带爬”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不粉饰、不表演。它承认狼狈,却不放弃前行——这种姿态,或许比“游刃有余”更接近当代人的真实勇气。
结语:真正的从容,是允许自己不从容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从容”:
它不再是衣着得体、谈吐优雅的外在姿态,
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接纳自己的狼狈,并继续前行的内在定力。
当千万人一起说出“连滚带爬”,那不是认输,而是一场温柔的集体承认:“我尽力了,这就够了。”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人生一辈子不容易,能爬着走完,也是英雄。”
话题标签:
#情绪命名的力量 #从从容容去哪了 #连滚带爬的尊严 #当代语言变迁 #没出息文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